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光感理念日记(7)
Light Sense Idea Diary
科技之光(3)
前 引
“簇族艺术作品当中,这些小簇头和它的组合,在通常意义下是找不到的,所以大家要完成理解前人留下的旧迹,就不得不超越现有的证据;不管这些旧迹是考古方面的、美术史方面的、还是建筑方面的,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引发更多新的发现。光影情趣的介入,隐喻生命体的更新;从天体之光、宗教之光、科技之光、哲学之光中窥见于此,象征的价值为人慑服。”
科技之光目录:
一.科学技术成果与艺术归属大美自然
二.科研工作的探究方法
三.艺术和哲学与科研的衔接与实践
四.科研探索光与现代实验的方法
五.新维度下的科技与艺术创新之路
。。。
。。。
三.艺术和哲学与科研的衔接与实践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学习、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础的问题。
在科研领域,就是借用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探索真理,艺术给了科研开阔的形象思维,谈到艺术对科研的帮助,钱学森是这样总结的:“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①由此看出,艺术对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启迪了科研学术的发展。
2021年8月21日写于龙城
①钱学森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个人申明:从科学成就上说,我什么也不是。之所以谈论科学,是因为科学里有艺术,而我希望借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思考方式来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有可能因个人短见,会导致大家哗然哄笑。非专业领域的言说,并非指具有科研正确的成果。一件事物的诞生,本身具有两面性,我们可以随着思考导向的确立,带来新的维度;在跨界中,探索未知的惊喜。
——张朝瑞DaDa.Ryan)
‥‥‥‥‥‥‥‥‥‥‥‥‥‥‥‥‥‥‥‥‥
作品题目名称《99.04.21395》,以编码命名作品名称,含义是:1999年开始研究簇族艺术,2004年确立簇族艺术形式,21代表2021年,395代表作品序列号。
唯有摄影记录保存方可承载永恒。光影流变,眨眼却丢失瞬间美景。本作品节选24帧簇族装置光影视频作品《99.04.21395》的单序列12幅光影作品,成为首尾相连全色环科学色谱配光摄影作品,用高清数码的呈现和记录,可以作为释放和引渡未来绚丽时空的入口。
2020年开始簇族光影作品的创作,用光来代替颜料表达的视觉张力和新的造型样貌。在多色光的照耀中,色彩、投影、渐变、几何构造等要素精密穿插,形成超越建构的绚丽图像。
2021年春,采用纸张为立面体,增加簇族簇头目数后,光影柔和度及细腻度有所改变。随着实践的深入,色彩配色合理性找到了章法或依据。在序列号为21366~21858中,呈现多个纸簇聚集体,序列号21861~21899再次回到木制簇头聚集体建立的图式样貌,增加光影穿插的柔度和细腻的感受。这些制成的作品会以摄影图像、视频、丝网版等形式呈现。由于序列号是直接获得图像的记录编码,而制作和呈现往往在思考之后,应对不同图像思考和制作快慢不同,最终都会获得一种想要的结果,所以呈现并非以序列号顺序呈现公开,敬请谅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