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青铜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 重器 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鼓,而以汉代制作得最为精美,式样最多。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鼓体型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一例是一件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有两件,筒状,底中空,是春秋时期的秦器。《后汉书·马援传》有关于铜鼓的记载。铜鼓都为青铜铸,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
此明朝青铜鼓的重要特征是体型扁矮,鼓壁较薄,发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晕圈中,铸有十二 生肖、八卦、盘龙等多种浮雕,并有“成化”、“万历”等汉字纪年铭文。由于铸造 工艺精湛、饰纹丰富多彩和音响效果俱佳,使铜鼓发展到颠峰阶段。此鼓工艺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强烈的品种,镜面平整光滑,纹饰的相惯线(相惯线——现代机械制图学术语,即平面与平面、平面与曲面及曲面与曲面之间的交线。)显得非常清晰,铸造精美,字口、纹路和边齿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极具观赏性。所以此藏品存世量极少,具有较高的收藏意义及交易价值。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