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吼墨问道——吴定玉

吼墨问道

 
我的艺术之路至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时期。
 
80
年代开始,我在黄山书画院学习,受到名家老师们的点拨。这段求学生涯给予我丰富的绘画学养。
在地理上,我与新安画派、黄山画派也颇为亲近。作为一名安徽画家,算是有了些近水楼台的优势。梅清的故乡宣城,石涛住了13年的敬亭山,距我家仅仅20分钟车程。
 
80
年代到2010年,对我而言,是一个漫长的学习传统的时期,我一直浸泡在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的文化氛围里。
 
搜尽奇峰打草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笔笔生发,笔笔不同,万笔归一,归心。
心法就是新法。
……
 
这些理念一直影响着我。
 
第二个时期,小笔头时期。
2010
年我北上天津学习,再至北京的中国国家画院,师从范扬先生。
在国家画院,受了几十位全国名家的教诲,从传统到生活,方方面面。
11年时间,我走了很多地方,到全国各地写生,陆陆续续画了差不多3000张画。
我既喜欢南方的芳润华滋,又喜欢北方的苍茫雄浑。“温润明快,大朴不雕”八个字是范扬、龙瑞两位老师对我作品的点评,也是对“小笔头时期”的一个概括。
 
 
今年春,我照例在老家走走画画。画家乡的母亲河、小树林,旧居门前的水塘,画长塘赶鱼图,画村村通户户通,大都是些伴我成长的风物。
回北京后,又画了些这类题材的作品,传到抖音上自娱自乐。不想竟呼朋引类,使得很多朋友专程到我的工作室来看画。
其中来自河南李先生,做收藏有些年头了。他博闻强识,常常来我家中,推杯换盏,相谈甚欢。
从用笔用墨用纸的讲究,到名画名家的掌故,李先生如数家珍。聊到安徽画家,他说喜欢朱松发的作品,让我尝试大笔头作画。
 
我说,他是大家,不好突破。
把酒论道间,兴致起来,便斗酒作画。借着酒意,挥起大笔。大笔头揣墨团,再找关系,补线条,生成自然的山石结构。激情迸发之时,甚至吼起来。画毕,李先生说精彩,随后有了“吼墨问道”这个主意。 
 
这也勾起我很多回忆。
在我儿时,常见到人们建屋时打地基。八人抬起数百斤的夯石,齐吼一声,将夯石举过头顶,重重撞向地面。
河里赛龙舟,划桨者也齐声吼着,众人依着节奏,划桨的动作整齐划一。雄壮的吼声里,百舸争流。
耘田时,像是二胡韵律的耘田歌,人们放声吼着,让劳动的场景多了些快乐的氛围。
15
岁那年,我参加生产队,去林场植树,挖壕沟。手持镐头时,也会吼上一吼。
 
河南有河南梆子,安徽有安梆子。安梆子里的颂春是吼的,其韵律好像中国画里的线条,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轻有重。唱到高处、重处,便是吼了。我的笔墨节奏,也对此有所借鉴。
 
现在想来,凡是需要些气力的活动,难免会发出大声响的。特别是画大画,需要凝气聚力,调整好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笔气墨气骨气生气笔力尽显其中,用笔力透纸背,气存笔端,方可一气呵成地完成作品。
 
之后,我对大笔头作画有了些兴趣,开始画“吼墨问道”系列的作品。这也算是我的第三个艺术创作时期的一个开端吧。
  
一次我去拜访范扬先生,向他说起“吼墨问道”的原委。
他说,只要画得好,什么形式都行。
之后,范老师又于百忙之中为我题了“吼墨问道”四个字,并合影留念。
他鼓励我,让我继续加油。
 
近来,一直支持我的中国美术市场报的几位老总,提议为我的“吼墨问道”系列作品出一期专刊。故为此序。
 
 
吴定玉 写于北京
2021
818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