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08-20 00:00
22cmX16cm
辛丑伏妖,钟馗很忙
--读王晓辉“辛丑伏妖”系列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礼记·祭义》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很多鬼故事,这位善于琢磨事儿的纪大爷特别认真地研究了鬼这种存在,从而提出了旷世之问:如果说人死为鬼,那古往今来这么多年,死去的人不计其数,这阴间岂不是挤成一锅粥?关于这个问题,佛教和道教都设置阴曹地府,提供了相应的管理方案,但这套地府的官僚体系大概也有漏洞,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鬼怪害人的故事。此时,我们的主角出场了--传说唐明皇患病不愈,夜梦钟馗捉鬼而食,醒来后即刻病愈。明皇忙让吴道子根据自己描述为之画像,悬于宫中镇妖避邪,民间亦纷纷效法。时至今日,“钟馗像”依旧是中国画写意人物的重要题材,近现代大师均有相应作品传世。作为“伏妖辟邪”的主题创作,大师们的发挥空间不大,除了姿势与服色之外,就是笔墨功夫的差异了。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其实,钟馗的故事远不是皇家样板戏那么简单。钟馗的故事来自文人,文人们塑造了钟馗的身份--相貌丑陋但文武双全,本有状元之才却因貌丑被黜落,激愤之下撞柱自杀明志,死后竟成鬼雄替天行道--这是无数文人幻想中的超级英雄,生前困顿世间但不改其志,死后一腔正气化为英物,在人间和地府的官僚体系都失效的时候,成为能够上入地伸张正义的“文侠”。不过,因为钟大爷如此厉害,鬼也学了聪明,不再明目张胆危害人间,而是躲进了活人的心里,于是那些缺德的、负义的、害人的、贪心的、刻薄的、虚伪的人等都被称为“心里有鬼”,这种人也就成了“现世鬼”。“现世鬼”藏在人皮之下,无疑给钟大爷制造了难题,而“现世鬼”之多,怕是让钟大爷跑断了他的神腿。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于是,便有了王晓辉的“辛丑伏妖”系列。“辛丑伏妖”系列从题材上不再是“伏妖辟邪”这么表面,画家恐怕是真的在钟大爷身上找到了人格的共鸣--都是那种“十年饮冰,热血难凉”的铁汉子,带着嫉恶如仇的铁胆雄心,却在这世上遭逢种种荒诞的无奈--画家这种心灵层面的寄托使得“伏妖辟邪”系列跳出了“主题创作”的窠臼,进入了一个更为自在的“呈现”境界。“呈现”与“表现”不同,“表现”是刻意的,是苦心孤诣之下的思想和语言的探索,由于这种刻意,作品和画家尚未真正做到“不二”。而“呈现”不然,“呈现”是画家对内心状态自然的抒写,作品中有思想与语言的探索,但皆自然而然,思想与语言不二,作品与画家不二,如此方为大写意的高级境界。往昔,老大师们画钟馗是把现成题材当作笔墨功夫的载体,即便再好的笔墨也成为了表现工具,画家、题材和笔墨尚未做到“不二”。如今,王晓辉“伏妖辟邪”系列则让钟大爷焕发了新的生命。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王晓辉在“伏妖辟邪”系列中描绘了极多的钟馗形态,有怒目、有嬉笑、有偷觑、有窥听、有逍遥、有躺平、有奔飞、有登高、有闲坐、有观水、有独酌、有望日、有濯足……画家不刻意去展示笔墨功夫,笔墨却恰到好处,人与画不二,画与笔墨不二,所谓化境便是无痕。在这里,钟大爷不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更像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当你对这位丑萌大爷感到亲切时,却又惊觉他是在奔忙捉鬼,让身处“辛丑”这个多事之秋的我们不免感叹:现世鬼太多,钟馗却只有一个,让钟大爷累成这样,到底是谁之过?更可怜的是,有漏网之鬼依然装作人,而我们想做钟馗却不得……
赵辉/文 辛丑七月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22cmX16cm
68cmX45cm
68cmX45cm
68cmX68c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