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就像谈起北京就会谈起四合院,那么谈起上海就会对弄堂避无可避。
上海的弄堂,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西方的建筑。它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影响。它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李守白-工笔重彩《窗下皮匠摊》2007年
它就像是一个烙印,烙印着上海千千万万个老百姓的生活。
在门墩下的修鞋师傅,旁边坐着一个女人。师傅锤锤钉钉给鞋子黏上鞋跟儿,女人则一边光着脚翘着二郎腿一边和师傅骂这鞋质量可比以前差远了。老唱机放出平静的音乐,远处飘来有人炖鸡的清香。人们就着温暖的阳光牵出麻绳,一左一右拉出一根晾衣架,将洗好的被褥挂上去,仔细一看, 发现这是今年最时髦的款。
李守白-工笔重彩《天井生活》2010年
木心在《弄堂风光》里写到:“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曲的,如人迷魂阵,每届盛夏,溽暑蒸腾,大半个都市笼在昏赤的炎雾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构成阴带,屋里的人都蛤蟆出洞那样地坐卧在弄堂里,精明者悄然占了风口。一般就株守在自家门前,屋里高温如火炉烤箱,凳子烫得坐不上。蜡烛融弯而折倒,热煞了热煞了,藤椅、竹榻、帆布床、小板凳,摆得弄堂难于通行,路人却又川流不息,纳凉的芸芸众生时而西瓜、时而凉粉、时而大麦茶绿豆汤、莲子百合红枣汤,暗中又有一层比富炫阔的心态,真富真阔早就庐山莫干山避暑了,然而上海人始终在比下有余中忘了比上不足。”
这讲的便是上海弄堂里夏日里最平常的景象。
李守白-工笔重彩《阳光的日子》2010年
虽然现在很多老上海人都已经住进了高楼大厦,但是,关于石库门,关于西成里,关于弄堂的回忆,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李守白-工笔重彩《西成里的黄昏》2009年
从表面上看,上海弄堂是时代的遗留,这里破旧的老房子,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就像是一块儿绊脚石。但一旦走近它,就会发现,弄堂横七竖八的大街小巷,它逼仄而紧凑的街道,仿佛是一根根血管,将那些已经搬离弄堂的老上海人和年少时几代人欢聚一堂的快乐时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李守白-工笔重彩《弄堂口》2007年
那里有着他们栖息生活的空间,也有着属于他们的商业学问。许多小商品的买卖便是在弄堂里进行。他们摆出摊位,一边探讨行情、了解市面规则,一边又讨价还价促成交易,倘若没有钱,也能先赊账,下次再给。它们就这样构成了上海一种独有的风情习俗,也构成上海弄堂里独特的“烟火气”。
弄堂虽老,却有着生活的温度,邻里邻外分外亲切。高楼大厦,纵然光鲜亮丽,人与人之间,却总有说不上来的隔阂!那或许是不能把酒言欢的遗憾。
李守白-工笔重彩《合家团圆》2013年
关于上海昔日的弄堂,还可以说出许多微言大义,这里有着许多名人典故,也有着许多历史传说。但最重要的是这里特有的“烟火气”。一户户人家,住在弄堂里,把生活过得滋润有味,活色生香。
谁家的厨房热气腾腾,谁家厨房冷冷清清。上海的老人家,用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分辨一个人家日子过得怎样,假若厨房冷冷清清,那日子便绝不会红火,倘若厨房里进进出出,忙里忙外,这日子肯定也是蒸蒸日上,夫妻的婚姻也绝差不到哪去。
这就是弄堂教会我们的生活哲学。
李守白-工笔重彩《魅力大都市》2018年
人们常说:“上海的里弄是开放的,上海的石库门房子也是开放的……上海人不怕开放,而是希望开放,渴望与市场联成一片。”这种将上海里弄的开放性与上海人性格的开放性联系起来正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精神,这也或许就是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国家经济之都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