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守白-工笔重彩《秋之情》2012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才意味着真正进入了秋天。
处者,止也,溽热的夏天,随清风散去,以待来年。时光辗转,岁月凝眸。在这一年里,有人心愿未了,有人收获颇丰,有人环游世界见天地见日月,有人成家立业一展宏图。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但终究不如逢今朝,趁落叶未飘,北风未寒,出门走走,举杯邀月,对酒当歌。
李守白-工笔重彩《秋天》2005
秋天是美好的,它不像春天,如一位无忧无虑的稚童,虽然天真却也略显稚气;不像夏天,如青年阳光热情,满腔热血却多少有些冲动;亦没有冬天老人见岁月时的英雄迟暮。它像在沙场久经风霜却依然前行的中年,带着罗曼罗兰式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依然热爱生活,拿得起,放得下,沧桑也成熟。或许正是这份心境,让官场不适回归田园生活的陆游说:“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讲的大概便是这份泰然自若的心境。
秋天是一个注定丰收的季节,它经历了春雨、夏阳。清爽的秋风温柔的拂过大地,送走了春天的稚气,收敛了夏天的锋芒,将丰硕的果实送到了人们的手上,那是他们辛劳了一整年的结果。所以李绅在《悯农》中说:“春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守白-工笔重彩《秋韵》2007
秋天亦是一个值得品味的季节,它如一壶老茶,满载人生滋味。飘落的秋叶蕴藏了太多人的思念,它们随风而行,在月光的指引下,照在了故人的心头。那里有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有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故作家书意万重”,亦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秋天是有生命的,这倒不是说它会开口讲话,自由活泼。而是人们太喜欢这个季节,在不同时空不同地方的人们各诉衷肠。白云成了摘录,清风成了信使,将一千年前的故事传到了一千年后人们的耳边,而一千年后的人们将心事又说给了一千年前的人听。拥有千年共鸣的季节,便是秋天。人们在这样的季节里,放河灯开渔节,吃鸭肉,拜土地,悼念逝者,插旗感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而上海弄堂的的秋,是有情怀的。夏天在“知了知了”的歌声中离去,而那个笔在纸上无忧无虑书写的年纪却好像又回来了。秋风飘起,傍晚的阳光轻轻穿过树叶,在青石板上投出斑驳的光阴。几片叶子从枝头缓缓飘落,落在房子的红瓦上,落在行人的肩上,落在弄堂间晾晒的衣物上,落在儿童放学回家时的路上。
弄堂的秋有一点儿仓促,受气候的影响,上海的夏天绵长,所以秋天的时间短暂。同时它又是绵长的,这和北方不同,北方的秋略显急躁,忽然刮过的一阵风,便让树叶如暴雪般掉落。而弄堂里的风是温柔的,一阵风吹过,树叶才一片片,慢悠悠地在空中慢慢摇曳几回才飘落到底,而偶尔驶过的一辆车,又恰当其分地将它卷到了马路两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弄堂的秋,没有了夏天骄阳的灼热,人们纷纷从屋内走出。在一个黄昏,和心仪的人,找一条小路,缓缓走去,拾秋叶,望浮云。路两旁是挺拔的梧桐树,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拱桥,朝远方看去,是被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的前程。往回头看,则是自己和心爱的人手牵手跋山涉水走过的光辉岁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四时更替,炎暑消止,万物炙热,终归清凉。弄堂的秋,有着繁华似锦的过往,也有轰轰烈烈的曾经,但终于归于平淡。愿我们凭此秋风,借此秋意,向大家祝愿前往美好的脚步永不停歇,对心中热爱永不落幕,携初心不改,赴硕果前程。
· 版权说明 ·
相关图片来自于李守白以及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喜欢秋天的守白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