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问古今大道 岳天地精神 翁者殊哉——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贾又福长卷《大岳精魂》局部

《诗经·大雅·崧高》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当两千八百年前尹吉甫的声音回响在送别友人的境景中时,”山岳”自觉或不自觉的已成为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们在重要时刻抒情达意,竞相放怀、寄寓天地的最佳指称,中国人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敬重自然的这种情怀、精神,在上古时期就已成熟,至少在文人士大夫这里已经能够自如的引证表情了,山岳所代表的这种天地自然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基因图谱当中,代代相传而不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个寄托着太多文化情愫的灵秀之地成为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们流连返顾的理想胜景之一,而黄山题材的画作更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以经典案例载入史册。

有一种人,一相识就那样温馨;有一种作品,一看见就难以忘怀。2019年4月,贾又福先生众弟子随先生携15米的长卷《大岳精魂》在广州甫一展出,即引起学界热烈反响,云集的嘉宾、如织的人潮,体验到的是共同的宏观感觉:磅礴浩荡的气势扑面而来,呼吸之间,瑰玮神秘的气息沁润着人们的心灵!“黄山原来可以这样画!好久没有看到有这样感觉的画作了,太震撼了!“,广州美院,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热情发言……

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贾又福长卷《大岳精魂》局部

大岳精魂图卷跋 观近现代画坛名家之笔下黄山,诸不能动人心魄,令余误判黄山名不配位,多年来不思拜觐,今秋有缘参友人艺事,客黄山宾馆,隧与诸弟子结伴登山,攀至峰顶,始惊绝浩叹,其博大、涵虚、雄浑、奇崛、缥缈、神秘,万变不测,实为人不能道及,深感前贤亦有言不尽意之憾也。归京数日,夜不能眠,苦思再三,心亦惨淡,数构其稿,均感较之身临其境不及万一也。今挥汗写来此卷,为取题曰黄山大观,恐负此山盛名。问岳翁近耄又福。

大岳精魂 又福

这是一种渴望!这是一种响应!这是一种回馈!当久居“高速、超频、重繁、疲敝”的都市生活的信息时代人们的视界,突然被一种贯通天地、博大深邃、神秘莫测而又蕴含中国传统古典韵味的难以言状的视觉图像——贾又福先生的巨幅长卷《大岳精魂》所充满、覆盖时,内心仿佛有什么东西被悄悄拨动了一下,轰!一种久违的舒畅感、自由感、亲切感、天然感,不知从什么地方汇涌而出,融会天地、舒朗身心,“初如蒙蒙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道,自然之道,天地大道,与个人内心的渴求安宁惬意的生命本源之道,犹如太极的两仪-产生了强烈的呼应!这一刻,中国传统教育的最高境界——“意会”完成了他的使命:观者与画者通过一幅作品《大岳精魂》,在这种未曾谋面的思想交流中达成了共鸣,“子勿多言,心意已明”。

65cm×1491cm的长卷《大岳精魂》是贾又福先生多年来,寓教于学,潜心“观化山水、哲思山水”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屏气观之,画面整体尚玄色,横断式构图,纵意自如,一气贯通,浑然天成!长卷铺展开来,气势辽阔,山石、云气、霞光随着画家的笔力以一种似静实动的韵律感从画面中“流动”而出。被纵向刻意“压缩”的空间中也似乎充斥着一股喷薄涌动的无形之气,从无有中来,至无为中去,绵绵若存,周行而不殆。由此“延伸”出一种抽象的时空感,时间和空间在这一刻交汇合一,似乎进入了零点。无论是云海中矗立的山石,还是山体间流动的云气,亦或是天边鎏金的云霞、山头烫金的石壁……在画家的神妙经营下,遥相辉映、行止从容、气脉浑然、交融与共,令观者直感:身体虽站立不动,近入画作时,思想却不由自主的随着画中的气韵游走;又或虽行走观赏,但退一步宏视之,咫尺之间天地宽的画作——却仍旧静静地“停”在那里,默待来者。动察此毋有,无从有中显,静观彼是无,游艺于心而无我于情,可也。

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贾又福长卷《大岳精魂》局部

画家应当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最终反哺自我、启迪艺术,创作出好的作品弘扬正气、感动世人,回馈社会。贾又福先生是这么教导学生的,也是如此自我修持的。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的一座高峰,如何偕传统学养、以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如何不妄断前贤的既有(内里有精华也有糟粕,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涤除玄览、开拓创新,探索出不一样的符合时代特色的艺术大道,这是贾又福先生多年来始终在思考的画题。精读儒、释、道,细研域内外文学、美学、哲学,临法帖、撰诗文、赏戏曲,遍览泛文艺学科,贾又福先生以文思入画、以哲学入画:观今古殊异,观天地周行,观日月浮沉,观自在人心,观山川异域,观草木风情,观市井百态,观人物风云,观大化流行,观道法天真,观大岳精魂……,长期的“为学日益”,只有一个目标:为绘画创作服务。

数十年来,贾又福先生带领众弟子们遍走大江南北,采风、写生、静观、创作、交流、展览、内省,收获颇丰。祖国的名山大川成为了贾先生笔下的现实楷模,但黄山一直未曾入画(见《大岳精魂》题跋),直到2018年,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亲登黄山,感天地造化、叹宇宙奥妙,内心始涤除陈见,乃复起波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倾尽心力,历时一年绘成此作《大岳精魂》,堪称一次艺术的自我身心突破与蜕变。

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贾又福长卷《大岳精魂》局部

何也?我们先从贾又福先生的艺术观寻解,“一殊之万变,一我之万殊。”这是贾先生给弟子们讲学时经常提到的,可看作贾先生的一个艺术追求:“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不同、与本人不同”。中国画艺术的创作历经几千年,到今天已经非常丰富、非常成熟了,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创作美、歌颂真的方向上再突破,贾又福先生在给同学们讲课时经常强调的“殊”字即如是,要能变化、会变化、敢变化,还要变的更好!这是一个挑战!

数千年来,无论是在诗文表达方面,还是在山水图写方面,黄山早已名动天下,在前贤辈出、佳作频频的情状下,如何画出一幅不同于前人风格、不同于既有图式的黄山作品更是难点!需借孟子意“虽行有所得,更反求诸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足迹遍布中华大地,揽胜无数,在游过黄山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短短几句诗将黄山的“奇、秀、俊、逸”饱览无余,隔空投送而来。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清代的石涛、渐江、梅清也曾游黄山,画黄山,留下了堪称经典的山水名作。而近代的黄宾虹九上黄山,张大千三上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再一次用画笔将黄山的灵蕴、奇异、俊秀推向一个灿烂的高峰,令大众心向往之的同时,也给艺术家的创作再设了新的高度。

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贾又福长卷《大岳精魂》局部

那么贾又福先生笔下的黄山又该如何图绘呢?从莲花峰、天都峰、始信峰到光明顶,从人字瀑、迎客松、飞来石到西海大峡谷,这些林立、突兀,缭绕、变幻的奇松、怪石,云海、谜雾,都已“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色彩或水墨、或整体或局部”的成为了前辈艺术家笔下的具象与主体,若再按传统思路画出一幅黄山,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了无新意。——这,正是以严谨治学著称的贾又福先生要谋求变革与突破的。此时,贾又福先生多年的教学、写生、观化,长期的读书、闻艺、探道,融汇众家哲思积淀的功力显现出来。 画家在《大岳精魂》的整体构图上,采用长卷式横幅满构图,从上、下方刻意隐去部分天地,完全创制了一个全新的黄山视界,是为山水画大架构——“经营位置”的又一创新,营造出一种亘古绵长、无尽无际的氛围,气象宏大!在笔墨运用上,画面总体以玄色为主色调,在表现霞光时,施以淡淡的金红色,云气与天空则以留白的方式自然匀出,在这些典型色的总纲下,又将笔力、线条、皴法、晕染等与墨色相结合,浓淡相宜、干湿相异、轻重相校,用笔仔细却又过渡率意,一气呵成!画面整体看起来具有一种静谧的动感,深沉而从容,神秘而广阔,气势恢宏又具体而微,堪称“随类赋彩“的典范!特别的一点,在用光方面,画家突破了客观单一光源的聚散模式,大胆改为主观多点散射,当星星点点的金色霞光自重叠涌动的云层间透劲而出,投射、照映到山头石壁时,一股动感的暖意油然而生,这成为画家的点睛之笔!当架构、笔法、色调、光影叠加在一起共融共鸣的时候,那种无以言状的神秘的哲学气息透纸而来,画家创作时沟通天地的精神气质自“山间”散溢而出,内涵启迪读者的思绪,外延渲染观者的心扉,似乎就水到渠成了。

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贾又福长卷《大岳精魂》局部

“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贾又福先生识之逆之,用简单的色调、笔墨和动势,计白当黑、以点带面,集简约大气的笔触,融“儒、释、道“精神创作的《大岳精魂》,突破了传统山水画”泛局部特写”的常规图式,以大气魄的胸襟,改变了具象写实的思路,重新架构了山水画在当代的蓝图,以一种宏大浩淼的视野,横贯东西、隐天没地,重塑了新时代语境下、传统笔墨中,不一样的黄山大观,另味诠释了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神往的游览胜地——黄山!从创作上真正殊别了“古、今、本我”,从情感上致敬了古往今来的先贤大德,从精神上崇敬了亘古交替的天地自然,从内修与外化上调频了心中的艺术正道与天然的造化妙道。贾又福先生的艺术追求、画学思想和他的探道精神,必将同他15米长的《大岳精魂》所展现的一样:玄元静待、气脉恒常、山川逸动、云雾苍茫、霞光万丈、熠熠辉张!

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贾又福长卷《大岳精魂》局部

如果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么此刻,观《大岳精魂》这一幅画,堪比——近距离与博览群书的贾又福先生思想交流一番,可说是省去了数年“治学哲思”之功!令人约略体味到那么一丝道法真如。正当思绪的重云密布于穹顶之际,忽感似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率雷部众将”振叱天庭、涤荡羣伦、拨云现日、霞光初现、气脉舒张,思绪与画面一同豁然开朗,金色的流瑕似漫天繁星散落乾坤,照亮了玄谧的天地:云边、天际、山头,影影绰绰中还婆娑着几株苍松,美——原来如此自如!喔,入画太深了……

笔者观画之余,斗胆赋诗一首,以飨观者:

天都峰顶一老翁,腹有乾坤炁[1] [qì]如虹。

信笔写就山河色,道意隐入逍遥空。

一殊万变宏探道,一我万殊透真容。

气贯天地掩日月,遥望苍穹欲荡胸。

霞光万丈透云开,天地玄黄此中行。

山川异域同秀色,日月交响和[hè]心声。

问道探道行苦道,图写乾坤见[xiàn]精诚。

无相无我寓无竟[2],正觉真果菩提心[3]。

备注

[1]炁: 读音[qì],道家的哲学概念,指先天元炁,它是形而上的,它无形无相却又存在,与自然大道相通。

[2]引自《庄子·齐物论》:“…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借喻贾先生作品带给观者的感受:邀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也就能寄寓于无穷的境域。

[3] 菩提心为佛家概念,意为“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喻指贾先生作品所蕴含的至真的精神品德。引文出处有多部佛家经典,仅部分摘录如下:

1)《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2)《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3)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

中国美术报 杨公白

2021年7月11日于北京

////////////////////////////////////////////////////////////

贾又福作品《大岳精魂》长卷赏

(温馨提示:请放手机横屏欣赏)

观贾又福《大岳精魂》有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