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何多苓的艺术自带诗意,他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都充满生命活力。自80年代起,他不断有新作问世,一直探索油画技法和风格的变化。
辽宁美术出版社在1994年时,出版了画册《一代畫风》,书中选用了何多苓1982年到1992年这十年间具有代表性的17幅油画作品。当时应出版社的要求,何多苓给每幅画作都写下了一段关于创作心得、技法亦或是背景的文字。
时隔27年,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的语境在逐渐清晰和扩大,虽然艺术家的部分观点已经发生变化甚至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但对这些文字的重读与反思仍然颇具意义。
此为完结篇,包含作品(及文字):《荒原》《乌鸦与男孩》《今夕何年》。
《荒原》1990年 油画 丙烯 布 私人藏
美国第二年,尽管接受了多种信息,但只在我有内心冲动时,它们才会起作用,换句话说,并没有多少能打动我的东西。我曾一度怀疑创作力已面临枯竭。因此很自然地,这一阶段的作品重复了过去的题材,仅在形式上作些考虑,如《荒原》这种多少有些矫饰的构图。
为了在空间上造成混乱,我使天空和衣服在色彩上浑然一体。妇女的头巾边缘模糊,而背景上的马却有鲜明的轮廓,造成强烈的视错效果。土地用加黑色的丙烯颜料以大笔刷在天空上,由于丙烯与下面的油画色层的不可融合性,形成了丰富的肌理。衣服的白色,基本上利用了画布的底色。同样,脸部也非常薄,所有的亮部都利用了底色的反光。
写于1994年
《乌鸦与男孩》1991年 油彩 丙烯 布 私人藏
如前所述,在纽约期间我几乎陷入停顿的困境。在一批过渡之作中,对构图的探索似乎到了某些极限。《乌鸦与男孩》实际重复了1983年作的《天空下的孩子》,当然后者更为极端。
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幅较保守的翻版却不为展览会接受,理由是“空白太多,观众不会为一大片什么也没有的画布付钱”。同行中有人诋为“八大山人”,我把这话看作是一种赞赏。
写于1994年
《今夕何年》1992年 油画 布 78x118cm 私人藏
这是在美国画的最后一幅作品。至此,似乎我已经不能从在美国的经验中获得任何东西了。这幅画是典型“中国式”的,而且比以往任何作品更加充满乡愁。
我第一次使用了双重空间。这似乎背离了一直恪守的焦点透视法则。最初的构图并非如此。在中心的床后面曾画了复杂的中国民居式的梁架,现在仍隐约可见,使这部份的结构显得非常微妙。通常,我刻意留下这些犹豫不定的痕迹,成为多层技法之一。
床是在已涂得很厚的背景上用稠浓的白色画出的,其中的色相变化取决于这层白色和深色背景的关系。床是逝去年代的典型道具,白色的床单可能暗示着处女。它与前景女孩的红色衣服(同样特定的道具)构成另一象征:纯洁与狂热。
报纸、镜子与人物处于不同的透视平面上。镜子的形状和上方的月亮重合,使两种相反的特质得到呼应:永恒与时光的流逝。女孩的脸在镜中显得更成熟一些。这是我们生活中通常被忽视的悲哀:青春是在镜子中悄然逝去的。
女孩的形象单纯而稳定--比之我的其他作品更为风格化;姿态、手势有某些仕女画的特征。这一切可能预示了我的一个新阶段。
写于1994年
何多苓
当代著名油画家,毕业于四川美院,成名于80年代。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从80年代到现在,各个时期一直探索油画技法和风格的变化。作品曾深刻地影响过一代人。
近期活动预告
/草色·烟光·残照--时间的私有化/
何多苓新书签售暨对谈
对谈嘉宾:刘家琨、朱成、何多苓
嘉宾主持:易丹
活动时间:2021年8月28日15:00
活动地点:成都青羊区窄巷子32号白夜
扫描图片里的二维码购买何多苓亲笔签名画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