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二十四品新解】从洗炼的角度来看艺术中的形似与神似

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气,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艺术上的一大命题便是“形”与“神”的关系,其在绘画、表演、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绘画史上,早在东晋顾恺之便提出“以形写神”,北宋苏轼有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谁占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元末画家倪瓒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明写意画家徐渭有言“不求形似求生韵”,直到近代黄宾虹说“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可以说,都是在讨论形与神的关系,并认为神高于形。

       形与神看起来似乎等同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细分起来又有区别,比如画家创作一幅作品,可以采用水墨或油画,印象主义或古典主义等不同的形式(形式侧重于工具性),画家具体的技法展现、思想表达可以算作是这幅作品的内容,其既有可见的,又有不可见的。除此之外,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还往往带来许多画家自己未曾预料到的有价值的多重解读,这部分同样构成了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神”便可以看作是内容中有形之物背后深刻而稳定的精神展现。

一般来说,形似侧重于人们视觉可见的相似,神似侧重于人们精神上的深层次共鸣。但二者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形似之中必然包含有部分神似的成分,不然的话就称不上形似,神似之中必然也包含有形似的成分,没有完全脱离形似的神似,但神似之中的形往往因求其神而打破了原有的形似规则。

神似其实是将事物中隐藏的、不明显的但却更为本质的精神特征以夸张等艺术手法强调表现出来,如拨开云雾见到晴空;是将事物中将要发生但尚未发生,或已经发生将要消隐不见之物加以延伸展开,它既是对现时的反映,又是对将来的预测,还是对往昔的追挽。

神是无形的,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艺术家的任务便是用其所独具的“法眼”将之发掘出来,展现出来。而这便与洗炼密切相关,可以说,洗炼对于神似既是必要,又是一种必然,因为当对所要表达的事物洗炼到一定程度,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必然便会形破而神出,由形似上升到神似。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二十四品新解」从冲淡来看艺术从写实向写意的必然演进

「二十四品新解」从隐士到幽人,洗炼之中的尸居龙见,渊默雷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