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望月,行书、白文印
.
人对现实的自然和内在的人本性自然的爱,是因为“哲学对象就是我们自己曾经是的东西,而且还要再是的东西。这些对象就是一种意象,代表着我们的失去的童年,代表着我们的理想的最高度的完成。”席勒企图用一种、或者两种原因,说明人们对外在和内在自然的爱。
企图将人类复杂的现实感情,转换为简单的理性思辨公式,是唯心主义或者形而上学者顽固的执拗,就像以简单的好人、坏人区分天下所有人的孩子,捧着半部论语妄图治国平天下的书生,念着阿弥陀佛就想富足太平世世富贵的村氓一样,寄望于脱离实际的幻想。美感与爱恨情感是复杂而多变的,那就只能通过复杂的方式进行认知了解,强行概括简化难免挂一漏万。
席勒以他的“人道主义的理想:理想的人是全面得到和谐自由发展的完整的人,”为出发点,结合对古典现实主义和近代浪漫主义艺术的经验体会,做出的美学解释和分析。但这种二分法都会陷入理性主义常犯的不可穷尽概括的漏洞。简单来说除了对失去的怀念和理想的憧憬,客观世界给我们的感知、认知、情感绝不仅止于这两类,局限于非黑即白,难免让思想变得机械僵化。
.
.
.
“古希腊人在描写自然方面古人极精确、极忠实、极详细,但是这也不过是象描写衣服、盾、盔甲、家具或任何机械的作品一样,并不对自然事物感到更深厚的同情。”“就个别现象对自然加以人格化和神化,把自然的作用效果表现为只有存在的行动。” “希腊人在人道中还没有丧失掉自然,还没有自己与自己分裂,因而自觉为人是快乐的。”他认为希腊人与外周自然还处在统一体,人体验到为人的快乐,在自己身上就可以认识自然,把自然加以人格化和神化,这是席勒认为的古典诗歌的心理情况。
而近代人与自然已经分裂为主体与对象的对立关系,人自己与自己也分裂了。“自然已从人道中消失了,在社会关系、生活情况和道德习俗各方面,我们违抗自然。依恋自然的情感是和我们追悼消逝的童年和儿童的天真的那种情感密切相关的,就像一个病人想往健康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病态的浪漫主义的心理情况。
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分裂,其实并不存在两个完全统一和彻底分裂的状态,不同时代的人类社会都处在于统一与分裂混杂之中,所不同的只是统一和分裂所占的比例的不同罢了。古希腊人相对席勒的时代显得统一更多一些,但相对更早的原始社会则分裂更多一些。至于艺术的表现手法除了哲学的问题,还有语言、文字、纸笔、社会、财富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影响。
.
.
.
“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诗不过是对人道作尽可能完美的表现。作为素朴诗歌的代表荷马“所用来处理题材的那种冰冷的真实简直近于无情。”而近代的伤感诗人“在叙述这件事之中,毫不隐藏他自己的惊羡和感动,”以诗人的身份表示自己的赞赏。
“诗人所侧重的是现实还是理想?他是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还是把理想写成令人向往的对象?所以他的表现不是讽刺的,就是哀挽的。”“如当诗人拿自然和艺术对立,拿理想和现实对立,使得对自然和理想的描绘占优势,而这种描绘所生的快感也是占统治地位的情感,我就把他叫做哀挽的诗人。”
席勒对美学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了相较康德等人更深的认知,将歌德的唯心主义美学引向现实与历史发展的观点,虽然从现在看去还有着许多误解和不足,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比席勒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在未来无疑也会显得错漏百出。认知在不断进步,世界也在不断发展,绝对的知识、定理、公式都是一时的烟花,唯有不断地探索思考和实践才是脚踏实地的真实。
.
.
.
.
《老僧岩 》
明 · 王士性
.
苔衣深没胫,一定不知年。
从君问息机,茫茫无始前。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