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日前在《羊城晚报》1月10日A10中国新闻版见有《地摊上刨出怀素真迹》一文后颇为诧异,引发了笔者的一点思索。
从报导文章旁边所附资料图片来看,能见度虽未必十分细微,但却不难看出此帖为怀素的《论书帖》。笔者购有196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唐怀素论书帖》单行本。昨日用放大镜与报端的资料图片细细对照,发现此帖不独文字无误,就连历代许多收藏印鉴的位置都与这个单行本一般无二。可见这件地摊上刨来的“怀素真迹”则可能与30余年前出版的这本《唐怀素论书帖》是一件东西。《唐怀素论书帖》后的说明中又说“现此帖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且指出“此帖最早著录于北宋《宣和书谱》,现在还保存有宣和内府原来的装裱形式”。并谈及“卷后有元张晏、赵孟頫及明项元汴三人的跋”。(均见复印件)但细看报上所登此帖资料照片,则又不见宣和内府的装裱,也无帖后张、赵等人的跋尾,举手出示的仅为一残破的作品“字心”。虽然、即此仍可看出其为《论书帖》无疑。
笔者本人长于书画鉴定。数十年来阅读过的历代作品著录也算不少,但从未见说怀素的《论书帖》有两本以上流传于世,亦未见有宋以后的摹本著录。因而,报导的这幅地摊上刨出的作品如确系“怀素真迹”的话,则难道说这是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那件珍品吗?如是,则这幅历代流传有序,装裱古雅精良的馆藏“国宝”何以被剥去装裱,截掉跋尾,赤裸裸的在30余年后留落在民间的地摊上呢?
另外,报导所引《中国书画鉴定基础》一书的作者为陈德富,也不是陈德安。
作者:胡达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