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记忆中的北宅子

  北宅子是天水历史上著名的一处大宅院,是明代太常寺正卿胡忻及其后代的居所,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童年就一直在那里度过。

  这是一所在三进三出的巨大院落,座北面南。前边为宅院总门,左右侧均为外墙围房,后因沿街,均改做铺面。进门后迎面为一照壁,照壁以西即为前院正门。进正门便是中门,中门为一穿堂式的小重门,南面横匾为“理学名成”,北面为“诗礼传家”。过中门即为院子,走完院中间砖铺甬道上引陆台(1)即是正厅房。正厅房为我国传统梁柱式结构的瓦房。共五间,大屋顶宽廊檐,檐前共有六根柱子。正门上有大匾,上有正楷榜书“恩纶三锡”四字。正厅两边各有两大间厢房,里面杂陈诸多厨柜、香案、古器、书架等,光线幽暗而路径错综。记得幼年经常趁大人不在时与小朋友们偷偷串入里面嬉戏,恍若迷宫。这个院子各有东西房三间,也是北方习见的传统型土木结构的瓦房,我那时就住在东房。整个院子里植物繁茂,庭前广种芍药、牡丹、迎春、月季之类,且檐前杂以萱草、麦冬。沿东西房前又有高大的石榴、探春梅、刺梅、丁香之属。一年中可谓风采烂漫,花香四季。而最可人者则是这个院子的东、西南两隅,西南墙边窗下有修竹一丛,风清月白中偃仰婆娑,自是萧爽。而东南沿墙则更是我童年的天堂。这里小丘起伏,绿苔遍地,墙上有爬山虎、瓜蒌、地上种有海棠。每于夏

  秋之际,鸣虫呤叫,不绝于耳。我常于课余与一二小朋友在这里捉蟋蟀,摘瓜蒌等,流连忘返,不时惹得大人生气。

  由前院正门往东沿围墙北去便至中院和后院。中院和后院的正厅结构一如前院正厅,均在前院的中轴线上,各有院门。据传北宅子在明万历间落成时是三院一贯的,前院中院正厅都是穿堂而入,直抵后院正厅的。但在我小时此种情况早已不存,而前院自成院落,中院和后院则要从围墙边东门进入。我小时,只记得后院的院门常年关闭,门缝中只见院中野草丛生,房屋破旧。再加之前边厅房的后檐深深,经年不见阳光,过往人少,甚觉阴森可怖,故小时不常去玩。

  北宅子还有三个西院,分别建于前院、中院和后院的西边,与宅西其它民居毗邻。前西院的大门开在前院正门以西,在该院东南角。进门后为一严整的四合院,环境尚好,只是北房略小而已。记得前西院除了居住胡姓后裔外,西、北二房当时尚住叶、周等姓人家,南房则纯粹为储藏杂什物用。北宅子的中西院位于中院以西,据说原来也与前西院一般规整,是一所大四合院,后来居人渐多,才一分为二,成为南北两个小院落。南院较小,但却清雅整洁,有一道月门,门道旁丛竹掩映,北墙为影壁,壁上绘花果精美。由于此院主人为太常公裔孙画家胡子久先生,因而才有此雅洁清新之致。我的堂兄,现北京针灸学院的教授胡伯虎便出生于此院。而北边的院子虽较为大,但在当时已变成了大杂院,里面除胡姓子孙外,还有赵姓等其它居民。

  北宅子后西院我小时去得最少,只记得大门也是正北面南,旁有照壁,但院内房屋不太规整,似呈长方形,为我三祖父胡子瞻的后人们所居。

  幼时大人们领我外出时总要经过一处高大的牌坊,牌坊上有大字。我隐约依稀记得一幕,就是有一天夜晚母亲急忙抱了我,在仓皇扰乱中跑出,其时父亲也随后跑来,跑至一个小巷中始停。人很多,惊魂未定中我瞥见火光冲天,吓的失声大哭。自后,大牌坊没有了,旁边一带焦土,……推想其事大概应在1948年前后。而失火被烧的牌坊,则应为北宅子的总门——太常第牌坊。牌坊上的大字现在想来也就是“太常第”三个字。

  北宅子东围墙外即是树廊林(2)小巷,北为砚房背后,至于记载中街上的“父子乡贤”等牌坊,我就从无记忆了。

  注:

  ①、引陆台:天水地方语,谓正房檐前的廊沿台。

  ②、树廊林:现为砚房背后东头通往民主路的一段南北方向的小巷。

  《伏羲文化》2002年第1期

  字符数:1501

作者:胡达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