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谈广告式的画展宣传

  畸形的社会,当然产生畸形的人物。铜臭味的商业化社会,也必定培育出一批批庸俗不堪的奸诈的市侩人物。现在,商业上的手段及宣传,竟然也被用在艺术上,真是教人叹息与惋惜!

  一般自称为“画家”,尤其是由外国到此开画展的所谓“名画家”往往喜欢在新闻上大作自我宣传,以增声势,以吸引观众及顾客,就更使人感到悲痛与伤心了。

  本来,新闻上的报导及稍微夸张,并无可厚非,但倘若以不着边际的过度渲染与误导,那就有失新闻的意义及艺术的价值了。

  其实,一切艺术活动的新闻,目的只是传达艺术活动的情况及日期,并非藉此而大作无的放矢的渲染,更非以“放大镜”的方式胡扯与夸张。一切艺术作品的好坏,必须有赖于观众的评定与判断,并不是自吹自擂,自弹自唱地以江湖人物的口吻及语调便可达其目的的。

  自欺欺人的自编自导手法,虽然一时或可迷惑观众,暂时掩盖其丑恶。但纸究竟包不了火,一旦粉饰的表面被剥落时,不是也一样显出其本来的面目吗?使人感到遗憾的是,这种艺术上的夸张报导,商业性的宣传手法,也在新加坡的画坛流行起来了。这种歪风,已毒害了一些好高骛远、喜爱沽名钓誉之所谓“画家”或“艺术家”。而且,一位甚于一位,莫不以出奇制胜或标新立异手法,争取作品的销路及市场。这样的发展,我们确有必要加以无情的鞭鞑、阻挠及摈弃的!

  艺术,并非商品,故大可不必在新闻的报导上做过度的夸张及渲染,更不须连先祖辈中享有声誉的名字及成就都搬出来,详加陈述,而是以实际的艺术成就,摆在观众的面前,让大众下个评论,作出判断。可是,现在不但种种变质的艺术宣传手法及一切庸俗观念在一般所谓“艺术家”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而且,已被毒害不浅了。诸如画展进的花篮锦旗、报上的贺词及吹捧的文章、趋炎附势地乱攀关系、奴颜婢膝地巴结权贵等等。这种出卖艺术气质的软骨头作风,出卖人格及创作意识的行为,必须彻底铲除。在庸俗的画匠手腕下,固然不可能创作出高超的艺术作品,然而,在满脑臭铜味及薄弱创作意识下,也一定没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的!

  使我们感到莫名其妙及费解的则莫如一些所谓“大师”或“名画家”之流,明明是生长在这个文明及科学的社会里,但却偏偏临摹仿写一些什么仕女图、帝皇及鬼神之类和才子佳人,以及珍禽怪兽之类的东西。或者,抄写一些自己从未见过的高山峻岭、涧水瀑布之类。象这种只凭想象或东凑西拼的仿摹抄袭,是否就是所谓创作的艺术呢?整天只顾踏着旧传统的足迹,陈陈想因地置身于传统的框子里打滚,是否能产生创作的艺术?

  艺术贵乎创作。生在那一个时代.必须创作那一个时代的作品,以代表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情况。一切时代的艺术作品,不但要有时代的气息,而且要与现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扮演宣扬文化艺术的重要角色。

  所谓“生长于富裕的诗体之家,世代书香之后”,是否与其本身的艺术成就有关系呢?而这种欲盖弥彰的宣传,是否能遮掩观众的眼睛呢?如是,齐白石、塞尚痕、梵高诸辈,岂不被挤在画史门外?其实,一切艺术作品的优劣,是要经过观众的评定与时间的考验的,并非靠新闻上的宣传便可混淆视听的。

  其实,艺术之贵乎为艺术,全是因其不但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人民生活情况,且是一个时代演变的记录。因此,生在某一个时代的人,便得描绘那个时代的现实事物,创作具有那个时代气息的作品。所以,凡是创作的艺术,必须要以现实的种种事物为创作的基础。否则,只是一味食古不化,终生在旧传统的泥沼里打滚,盲目地抄袭一些什么仕女图、珍禽异兽;模仿一些什么高山又峻岭、涧水瀑布之类,便沾沾自喜地称为什么“名作”,那不笑破人家肚皮才怪!?

(发表于《南洋商报》美术版,1972年1月15日)

作者:横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