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也谈“苏州花园”的设计

  艺术,在乎于创作。而唯有创作,才会有真正的艺术存在;同理,造型艺术也不例外。

  但是,在没具创作意识和表达技巧之前,却有必要赖以临摹杰作而磨练表达的技巧。但,可惜的是一些早已是“国际闻名”的“艺术家”,未具独特及另树一帜的创作风格,那倒也情有可原,若连摹也摹得不真、临也临得离谱,那就不得不令人怀疑“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才能了!

  艺术,虽是模仿自然,但却更进一步的要去弥补自然之缺陷。所以,若只顾一味地临摹自然事物,为自然所束缚,没法通过艺术家的敏觉从而弥补自然界之缺陷,那末难免有失艺术的价值和功能了。同样的,一切的造型艺术,也莫不以大自然的事物为创作的依归,斟酌揉以作者个人的艺术敏觉,从而弥补这自然界的不足和缺陷。这便是:师之自然,却不为自然所束缚。师之古法,而不为迂腐的传统所左右。

  但,遗憾的竟有名艺术家者,在没具独特的创作和表现能力之余,退而求其次想假借杰作之名义,但却作出一件与原作具有天渊之别、判若云泥的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作品出来。藉以原作之名,蒙蔽一些没看过原作的游者;同时,也以这种“偷天换日”的手法,达到其个人的目的了。

  摹又摹不象,学又学不来,谈到创作嘛,又完全有失独特的匠意和表达之效能。这便是参观双林寺“苏州花园”后所给我的印象。

  在双林寺前的长方形旷地上,堆叠着一堆堆高低不平的白色石头。初看似“乱无章法”,满以为这一堆堆的石头刚从外地运到,暂且置放旷地上吧了。岂知,据说那已是“苏州花园”设计已接近尾声之景呵!真乎?假乎?不信之下,只好抱着一颗充满着狐疑的欣赏心情,急急忙忙赶到“花园”去瞻仰!瞻仰。

  若以“花园”名之,则有失事实。因寺前的旷地上,只见嶙峭白石堆堆,却不见花之遍处。称之为“石园”或“石山”,那倒见得恰合其境,符合其实了。就姑且沿称之为“花园”吧!那却不见小桥流水亭阁的花园景色,倒见到不伦不类的东不东、西不西的两种艺术表达的结合气味。寺大门的正面,以石块砌成一座平面四方形的石桥。桥宽且平,桥上的石栏杆。栏杆,长方且平矮,衬以桥首的两支圆形“肥”柱,的确显得非常笨拙、呆板,给予游人一种闷而平淡的感觉。完全有失花园里的小桥悠美特质,且产生不出一种艺术气氛和美感。也许,作者有意以东方小桥之名,配以西方科学的桥梁建筑方法进行砌建,而期望做到东西艺术特长之结合表现吧!抑或是考虑到游客及行人之拥挤而加以扩大呢?

  寺门的右边,可说便是整个设计的主题,块块白色的石头,堆叠成一座二十来尺高的白石假山沿三角形而堆叠,形成一座单调且孤独的平淡设计,尤其是白色杂以赭色的单调色彩,加上匠意颇浓的人工雕鉴,更造成一种人工化的乏味气味,丝毫显露不出一种大自然的自然与朴素的美。也没有艺术创作的表现,以及弥补自然间之不足的创作美感。再配以背景的丛林,那就更显得平淡无味,断断没法表达出一种造型艺术的创作格调了。

  最要不得及最刺目的,便是在小湖边的大石块周围,围绕着一圈的小石块,似乎是以环抱之点缀法或点圈的拱衬法,还是藉以稳固石块及做石块的修饰呢?那就猜测不到作者这种布置之意图了。可是,象这种“画蛇添足”的拱衬法及小气作风,委实令人产生了一种烦乱和闷的感觉了。

  纵观整个“花园”的设计,由右边的石山为起点而向左伸延,沿着“小河”而至左边的末端。而“河”边也繁密地堆置着清一色的白石头,但却高低一致,遂造成紊乱及呆板有余,美感的节奏不足之弊病了。因此一来,使参观者一旦置身其间,说是处于平野湖边乱石杂草之境,却有失辽旷清朗和自然之悠美景色。说是如置身于假山重叠,小桥流水亭阁之人工雕鉴境地,却又感到一目了然,单调乏味。且开门见山,整个“画”面的布置便在眼前一览无遗地横摆着,的确一点儿也没有欣赏的回味,完全衬托不出一种艺术的创作美感和徘徊其间流连观看价值了。也许,那完全是局限于地方吧!

  一言以蔽之,整个“花园”的设计,便只有显出一种平淡和单调的匠气气氛,毫不特出,也看不出那就是出自于台湾名雕塑家、国际闻名的花园设计艺术家杨英凤先生的手里啊!可是,那又是的的确确由杨先生负责设计的呵!

  本地姜不辣的妄自菲薄恶习,早已在一般迂腐者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了。而满以为既然是“国际闻名”及学有“专长”的“专家”或“艺术家”,当会是“不是猛龙不过江”而才敢负起一切的责任吧!事实的证明又怎样呢?那我倒不得不怀疑了。

  曾有人说过,我国没有艺术家。那,我倒有点儿相信。是嘛,君不见近年以来我国一切具有代表性和大规模的造型艺术设计,莫不置本国一切艺术人材于不顾,倒情愿重金礼聘那些“名闻遐迩”的所谓“艺术家”之流,而且,竟连有关当局有时也忽略了自己国家的人材。这不是已经很明显地告诉说,唯因我们没有艺术家,才聘请外国的专家来帮帮忙,增增光彩吗?

  枯枝上本来已有嫩叶之萌芽,可惜却未加以灌溉培育,而由外地输入一些花朵,添贴在枝干上。如果那些输入的花朵是真正的鲜花且能散发出香味的话,那倒可资借镜,可足欣赏。怕只怕那些完全是塑胶花,既呆板又乏味,那只有徒自惹人笑和感到愧颜吧了!究竟,我国有没有艺术人才呢?说没有嘛!又似乎很多;说有嘛,却似乎一个也没有!若长此以往,一个国家的艺术和文化,只顾请外人帮忙增光,而忽视了一切具有水准的人才,那对国家的文化及艺术,影响可就大了。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艺术之有还是没有,并非单只决定于艺术工作者本身,同时亦要仰赖乎于人民的欣赏和有关当局的鼓励、资助及扶掖了!

(发表于《星洲日报》读者之声版,1972年5月28日)

作者:横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