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九九四年,谢栋梁在台中省立美术馆举办雕塑展,并出版展览专辑,内容分为现代人体雕塑系列、新具象历史人物系列、景观雕塑三部分,谢栋梁嘱我撰文评介,因此有此作:
●「省字约文」式的现代人体雕塑
这一单元的作品,名为「现代人体」系列。这一系列作品有几点特色:第一、作品的形式既非绝对抽象,也非纯然具象,而是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很符合「执两用中」的中语文化思想。第二、作品是以铁丝网裁剪、摺曲而成人体形态,再敷以石膏、玻璃纤维,因此,作品都是中空 ,只有 「象徵性的实量空间」,没有 「真实性的实量空间」。第三、这些作品给人一种「目无全人」的感觉,大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截体残肢。第四、作品的主题重点不在表现人的内心情绪,而在表现人体身姿的美感。第五、这些作品省略或约简人体不必要的部份,只雕造主题所要表现的重点所在,去芜存菁的结果,使作品主题更为凸显,造形也更为简洁有力。第六、去繁就简的造形,有如省字约文的诗篇,也有如醍醐灌顶的佛偈,表面简单,其实是不简单。
罗丹有一件雕塑作品,名为「行走的人」,作品只有人体的下半身,旨在表现人类迈步前行的意义。齐白石画一幅「米芾拜石图」,画面上只有一石、一冠、一笏而已,拜石的主人翁略而不写。中国画花卉松竹,往往也只描写其中一段、一枝。唐朝百丈怀海禅师说:「言语以简单为直截」。因此,人间事,意思到了就好,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何必万语千言。
●表现人格特徵的新具象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颂扬,或以文字,或以图象,自来一直都是盛行不衰的 。我在「生命的礼赞」一文中曾写道: 论语乡党篇有一段记载孔子「人本主义」思想的文字 :「 焚,子退朝,问日:『伤人乎?』不问马」。
马房失火,孔子关心的是人员有没有被烧伤,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影响中国至为深远。由于这种观念,中国历代史书的体例,大都是以人物为主的「记传体」,打开历朝的史书,并不是一件一件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一个的历史人物。也由于这种观念,中国自三代秦汉之际,便兴起以人像描绘为主的艺术。汉宣帝时,图写苏武等十二功臣像于麒麟阁。汉明帝时,绘制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此后,伦理的人像画、释道的人像画、赏玩的人像画,更迭兴起,这些以人物为表现题材的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谢栋梁的 「历史人物」系列,就是一本上述的意识形态而雕造出来的作品,是对有尊严的人格,有光辉的人性,所表达的真诚赞美和颂扬。这一系列作品,就形式而言,重在造形艺术的「表现性」,而舍弃「传移模写」的传统形式,表面看似是写实,其实只是写意而已。因此人物的表情只是淡写轻描,草草带过,重点摆在历史人物人格特徵的表现。
●上与天通的景观雕塑
一般而言,雕塑原本架立在展示台上,陈列在展览室中。所谓景观雕塑就是让雕塑走出建筑物之外,把尺寸放大,使它成为这座建筑物的「艺术符号」,从这个「艺术符号」中,可以回溯此一建筑物的内涵,同时它也是这座建筑物的一篇「人文宣言」,一篇可以和自然相应相和、共存共荣的「人文宣言」。基于此一认识,现代建筑物在广场。在中庭配置景观雕塑的风气,慢慢已成为一种新的时潮。
谢栋梁在最近几年,先后应邀制作了不少景观雕塑,较具代表性的有:省立美术馆前广场的作品一「展」,台中市文化中心大门右侧的作品一 「借古开今」,台中中山堂广场的作品一「歌舞升平」,台开双溪集合住宅的作品一「共创轮奂」,以及皇家大厦的作品「关爱」等。下面略作介绍,借以探讨景观雕塑的艺术功能。
「展」这件作品是由二个大小不一的圆,局部切割反摺而成的抽象造形,是属于圆形的变奏。「圆相」是中国人文观念的最高境界,无始无终、无余无缺,一切对立和矛盾,都在此一柔性的圆弧中化解于无形。表达了形而上的「圆融」,也表达了形而下的「圆满」。作者借此单纯的造形,总结由中国人从自然中领受学习而来的智慧。又借此造形说明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如果说「圆」是中语文化的「常道」,那么作品中切割反摺的部份就是中语文化的「变道」。作品中的两个圆,除了造形美感的需要外,也隐含「对立中的和谐」之意。总之,作者亟欲以其作品体现美术馆的文化功能,做为美术馆象徵性的「艺术符号」和「人文宣言」,是这件作品的创作观念所在。
矗立在台中市文化中心门廊右侧的作品一「借古开今」,是谢栋梁另一以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景观雕塑,作品是借用古代礼器─苍璧,加以分割变化而成横竖相对待的造形,以礼器苍璧隐喻传统,而以分割排组表示创新,意含文化艺术的开展:在人性的「普遍性」方面应该有所不变,而在时代的「特殊性」方面却应该有所变,以诠释 「变古以通今」、「借古以开今」的艺术创作观念。这件作品和省美术馆前的作品一展,都是以不锈钢为素材,不锈钢不但具有「金钢不坏」的永恒性,同时不锈钢宛如镜子一般,具有「收摄」和「放射」二大功能,用来象徵文化事业的「万古常新」,以及「汲取传统智慧,再放现代光芒」的寓意,可以说是相当适切的材质。景观雕塑的特色之一是作品与大自然(环境)的关联性,以及作品与人(观赏者)的亲蜜性,谢栋梁这两件以不锈钢做成的景观雕塑,颇能传达此一信息,不但天光云影可在其中游移,就是近前的人物,也会映现其中,而成为作品的一部份。
陈列在台中中山堂的「歌舞升平」,是由二位古典舞者构成的半抽象造形,把令人动容的舞姿凝聚于一瞬间。这件作品的特色在整体的「和谐性」和线条的「律动性」。男女二位舞者脸部上下相望,身姿左右相和,构成浑然一体的和谐感。二位舞者的袍袖和手势身姿所构成的线条,更是极尽「线条雄辩」之能事,颇具书法笔线灵动之美,以及音乐抑扬顿挫之情。谢栋梁在这件作品中刻意强调「和谐性」和「律动性」,正是为了凸显中山堂戏剧歌舞表演的功能,因为「和谐」是表演艺术的最高原则,而「律动」则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准此以论,此一「歌舞升平」的景观雕塑,无异就是中山堂的显明指针。
谢栋梁为台开双溪集合住宅作的「共创轮奂」,以及为皇家大厦所作的育」,这二件作品都是应建设公司所设计的大厦景观雕塑,说明景观雕塑对于高楼时代的来临,有其迫切的需要,风气打开之后,可能会蔚为时潮。大厦景观雕塑,在艺术形式上能软化现代建筑物的冷漠与僵硬,在艺术主题上能呼唤住户的人文思维,通过景观雕塑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它就如同传统建筑的天井。把自然接引进来。又像是传统建筑的燕尾,永不厌倦地与天对谈。唯有如此,「人」「天」才能感应精通,人的情绪才能感到自在与舒坦。这或许就是景观雕塑在未来大型建筑物中,将会日形需要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