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著名的英國藝評家兼社會學者羅斯金(John Ruskins, 1819-1900)曾說過:「偉大的國家以三本書合成他們的自傳:記載所行的書、記載所言的書和記載藝術的書。想瞭解一個國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又以最後一項最值得信任。」大體來說,這樣的觀點是不至於偏頗的,因為前兩者畢竟是具有目的性的作為與思想,但是以藝術作為該國家之社會、經濟、文化價值的判斷時,其可信度是較高的,因為藝術是發自內心最真實的寫照,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產物和時代歷史的見證。
認識雕塑家謝棟樑老師不是因為在文化局任職的關係,而是基於同好,因喜愛雅石而結緣。謝老師曾自我剖述說:「石頭是靜態的大自然雕塑,滋養我創作的心靈;太極拳是動態的肢體雕塑,用來強身健體和作為創作的活力。」而令人稱道的是,謝棟樑老師始終不耽溺於現有的成就,秉持著不重複自己、不眷戀過去的創作態度,作品的形式或使用材質不斷創新,為的是在時代的變化中,能更貼切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這也是他要求完美的人格特質和對藝術的使命感。
謝棟樑的作品風格依創作年代分為:寫實系列、變形系列、虛形系列、方圓系列、現代人體系列、歷史人物系列、景觀雕塑系列、浮生系列、無常系列和近來潛心創作的山水系列(詳見:謝棟樑數位美術館http://www.statue- museum.com)。以「無常系列」的創作精神背景來說,謝老師有感於921大地震所帶來的空前浩劫,對於生命之無常有著更深刻的體悟,因此顛覆人體雕塑結構完整、造型唯美的表現訴求,改以殘缺的人體,試圖呈現出更深層的美之意涵,正如我們在921地震後,全體國民攜手共同找尋〝重生〞的希望。
如「天殘」(圖一),失去一隻腳的男子,即使面臨大自然反撲對其身體所造成的摧殘,但並不能腐蝕掉他的心,依舊屹立不搖直挺挺的站著。其實,就醫學的角度而言,骨科、復健科的醫師姑且可為其裝配上身體的義肢,但心裡的義肢卻是除了靠精神科醫師的幫忙之外,更是要靠自己勇敢去穿戴起來,以迎接未來人生更精彩的挑戰。而「放不下」一作(圖二),則可作兩面觀:其一,由於一顆高懸不落的心,靈魂出竅不成,得不到片刻的悠哉,反映出了現代人壓力過大所造成的「憂鬱症」,其乃歸咎於一顆放不下的心;其二,為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哪怕是身軀都已被淘空、殘缺了,也都能靠著一顆熾熱的心一直堅持下去,就好像所有的醫護人員在SARS時,為台灣所做的犧牲奉獻和努力一般。
謝老師的雕塑作品,始終以人為中心,從作品所體現的意涵來看,無非是各個角度的人性思索與探討,這和矢志從事醫療工作的醫護人員,以人道關懷為終生職志的理念,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儘管表面看來藝術和醫術是截然不同領域之創作與專業,但彼此僅一字之差且發音又如此相近,其實就好像兩個孿生兄弟一般----「藝術是心中之大美,涵養個人處世智慧與修身;醫術是濟世救生之大器,用來照護更多的普羅大眾」。相信從醫學的角度來觀看藝術,一定比其他行業對生命有更切身的體會;但是若能嘗試從藝術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日復一日的醫學工作,相信也一定能有更多心靈上的啟示。
謝棟樑簡介
1949年生於台灣省台中縣
1971年國立台灣藝專雕塑科畢業
曾獲全省美展、台北市美展、臺陽美展首獎及全省美展永久免省查資格第一人、全國美展第二名及中興文藝獎
歷任全省美展、南瀛美展、高雄市美展、大墩美展及全國美展評審委員
國美展評審委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