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有真性情在——魏广君书画艺术我见

  广君的眼力很灵敏,有深识书画三昧的一颗“心眼”,这是我对他由衷生起钦佩之念的缘由。我向以为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因为书画乃心灵迹化的物象,心中无物如何产生“心画”呢?当然所谓“无心无物”的境界则是另外一码事了。

  吾人艺术最讲“心眼”,艺术家于艺术的幽深机趣要有明澈的识见和体证,并非只是对有关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掌握,而是对人心境素质的一种蓄养和修炼,古人讲“养气”便是这个道理,气足自然精力涌荡,元气淋漓。和广君在一起谈艺论道,时时被他奇异灵慧的识见所刺激,对我这个于当下书画之道已有些麻木、惶惑的人,无异于“冷水浇背”益于清醒。他的藏书是我所见的青年书家中最丰厚、雍容的一位,他的读书自然是很杂很多的了。一次在他的“率真堂”饮酒闲谈时说起了南怀瑾先生,他兴之所至起身翻出南老的著作“禅宗与道家”,让我看他在上边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不时的读出一些直接的智见的话来,我看他全然沉入其间的有些疏狂但又淡泊的样子,心中着实生出一阵钦羡之意来。

  广君的书法,在我刚刚学习书法时就已知道了的。好象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了。虽然那时没有明晰的认知,但以为他的字有一种很“老气”的感觉,是一种“古气”,古拙朴厚里有一股静穆的韵致,便以为他是位老头子,未料后来偶然见面时,才知道我的眼力有那么大的误差,从而我对“书如其人”的说法好象有了些许别样的感悟。再后来我们成为了朋友,交流的不是很多,但多有默然契会的感觉,他直言不讳的性格令我由不舒服逐渐地变为欢喜,他单刀直入的语言是他对艺术与人生充满良知的凸现。

  他的书法,我最喜欢他的一些手札或笔记,那轻松、儒雅的清逸之气是大有深意的。我曾和朋友讲,有的人为了参加展览会努力地写出数拾件甚至上百件作品,挑选出颇为象样的作品参加展出,看起来挺有像点样子的感觉,但看他平日随手书札或当众书写的作品却大煞风景,甚至不敢相信是一个人的手笔,这一点我认为才是检验书家真伪的最好办法。

  我喜欢读广君的一些无意创作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意皆意”充满了性灵,于萧散、率逸之间不失法度,那一点一画一牵一引一断一续之间,潜孕着作者繁复微妙的心灵韵律,他对书法之道的深刻认知和对其技术的锤炼,贯诸于丰厚的学养,在“无心无物”的情境中直指人心。亦隐透着丰富而鲜亮的生命意识,无论横竖大小,皆“爽爽有一种风气”,“凛凛皆有一种风流气魄”,这种:“爽爽”、“凛凛”的“风气”,无疑是吾人艺术的理想所在。他既不矫柔造作,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追求去遮掩以合时流、主体表现的一切都自然适意。

  看起来有些木讷的广君确实具有这种洞识书道之真的秉器。我看他的草书长卷时,心情有些不能自持的颤动,我在当下中青年书家的作品里几乎没有见到过如些纯正而浑厚的作品,我在里边隐约读出了李建中、黄庭坚、苏轼、倪元璐、徐渭、王铎、祝枝山……但都不是,这是一个充满动感与张力的生命整体,有凝滞,有喷涌,有沉郁顿挫,有飞扬飘逸。线条内部相互激荡、渗透,俨然为一生命空间,如同音乐内质的生命俯仰。使我不自觉想起了孙过庭的一句话:“象八音之迭起。”

  我犹为敬佩的不是广君书道的恣肆、飘逸的样式,而是在这宕逸、恢宏之中有一股儒雅、从容的“静气”。这股“静气”是当下书家很少有人具有的,它是通向吾人艺术澄明境界的秘术,我说过个,不是说广君的书法已臻此高境,而是说他有这种极为可贵的走进书道的素养与器识,单就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动容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广君的画。我一直以为如果没有书法的根器,画便不足观,因为书法是吾人绘 画的灵魂,鉴古洞今于画中进入深境的画家无一不是书道圣手——八大、石涛、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李可染……不一而足,从书法延伸到绘画、篆刻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事实。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自然成了士人寄身托命的道场,即安顿性灵的地方,山水是幽远、静深及充满生气的,吟风啸月,空山灵雨,一派清迥脱尘的空明气象。纯属“性情中人”的广君自然倾心山水的幽明渊奥,以彼清泉,浇其块垒;借彼风月,迁其腾跃;招彼山魂,壮其筋骨。他自在的倘倦徜徉于“心斋”的天地之间,用笔墨展示他对山水性情的冥思与感悟。他的山水画,给我一种亲和与超拔的印象。因为他渊深的书法素养使他的国画脱化出苍润浑茫的气象,这是很多单纯书画人的画无法达到的活脱生趣。

  他的山水画路子颇宽,但我犹喜他取法范宽、黄公望、王蒙、黄宾虹先生一路的作品,满纸云烟飘渺、腾迁,似近若远,似有若无,密密匝匝,混混沌沌,如梦似幻脱略凡尘,使人意绝尘缘,于墨密繁复的笔墨之中透出鲜亮通明的意趣,是广君的山水耐人品味的地方,亦是他对宾虹老人灵墨妙韵的默会之处,更让人想起石涛“于混沌里放出光明”的洞澈之见,这一点几乎成了吾人绘画的华严境界,然而很多人并未真正领悟其间含蕴的幽深旨趣。所谓色空不二、真空妙有的禅家语境,其实正是吾人书画艺术的上上境界,如果缺少对心灵内质的修持与净化,书画亦是一种失却生命深意的“皮相”,尽管有时候这种“皮相”看似美丽、精巧的。所以在看惯了那些飘浮华丽的作品之后,返观广君的那些苍朴浑然的笔墨图式时,我说了句:有真性情在!这个所谓的真性情有二个方面,一个是他对绘画之道纯正而灵明的认知,一个便是他对艺术与人生持有的温良与真实。但还有一些广君取法张大千的浓艳重彩的作品,我不是很喜欢,因为这种作品确实缺少了厚度,略显滞挂,少了生气。

  《古印精粹》这本书是书法篆刻界不太陌生的,这册选印精良的集子便是广君编辑的,从中可见他的眼力和对篆刻的研究与识见。篆刻虽然被古人视为雕虫小技,但其精力所聚处,道合心性,气合书味,一刀一石相触之间所生发出来的妙趣,匪夷所思。方寸之间的篆刻,使得吾人灵慧敏秀之心得到了又一次具体的体现。因此一方印虽小,却能深含缅邈杳远的意味与情韵。广君刻印是书画之余的“雅玩”,是其灵慧之心的寄托。因为他识见与眼力的丰厚与灵敏,使其印式不拘、古气盎然。广君印风“古雅”中不乏率意与醒透之气,同他的书画一样,透出一股灵慧、爽净的气息。可以醒见他将魏晋印意,贯之于明清流派印式构成,以线性的古质、温醇的雅致,表述了自己“萧散文致”的纯粹化。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印章时激动说:“你的印章比你的书画还要好”。现在想来,虽然有些偏颇,但我还是颇为欣赏他的印,相信他会进一步梳理其对印章“个中真趣”的思索。

  我知道,他对于艺术有着深沉的体味与洞澈的识见,他的未来,我不敢说是辉煌的,但我确信,是幽美、旷逸的。总之,他的器总是抟得那么的自如与浑厚。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一日于于郑州 听月斋

作者:朱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