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代紫砂大家陈鸣远和他的壶

2015-01-26 10:37

华夏收藏网讯 清代早期,战乱逐渐平息,社会经济开始复苏,紫砂工艺也渐入佳境,出现了一批紫砂匠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陈鸣远。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初康熙、雍正年间人。

陈鸣远出生紫砂世家,钟爱紫砂制作,天资聪颖,谦虚好学,并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如宜兴陈维崧,海盐张柯仲,桐乡汪文柏,海宁陈亦嬉、曹廉让、杨中讷等著名文人墨客,与其交流书画艺术。在文人朋友的帮助下,经过仔细研琢,陈鸣远将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技巧运用到紫砂制作当中,使原本光素无华的器身增添了许多装饰情趣。壶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

陈鸣远在紫砂壶体镌刻诗铭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开创了紫砂制作的新工艺,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陈鸣远同时代人徐喈凤(顺治十五年进士),在康熙二十五年主修的《宜兴县志》中如此评价:“陈鸣远,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君用)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故其年虽未老,而特为表之。”可见,当时陈鸣远年纪虽不大,却已成就卓著闻名遐迩了。

陈鸣远善做“花货,传世品有瓜形壶、蚕桑壶、梅桩壶等。此件清早期拼砂梅桩壶为陈鸣远之作(如图),为龚心钊旧藏,2010年秋季由中国著名拍卖公司拍出,现藏于苏州古玩城。该壶以上佳紫泥塑造,细密润泽,呈栗黄色,形制特殊,韵致古拙。桩壶紫砂泥胎,呈深栗色。壶身、流、把、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残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用堆花及贴饰手法作梅花,将泥浆层层堆积塑造成树皮状,栩栩如生。壶底刻阴文书款:“甲午三月望日为斋先生制”,“陈远”及‘陈、远’二字印款。壶作自然天趣,颇具内涵,是收藏界不可多得的佳品。收藏大家龚心钊曾为该梅桩壶度身定做囊匣,中有“陶冶性灵”“合肥龚氏瞻麓斋记”“龚心钊真赏印”的钤印,并同附墨书题签数件。此壶款识拓片出版于由上海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主办的《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一书。

(张美)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