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26 11:32
(图注:艺术家陈督兮)
新年之初,终于迎来自己的第一次个展。对于线,陈督兮在践行中获得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体验,而这些有出、有入的线,组成了画面中水的形态和水的流动。他和水是在一起的,于是才有了水流的节奏,以及在这些运动下水的形态。“迁想妙得”,正是他在在绘画中最真切的体验和映照。
Hi艺术=Hi 陈督兮=陈
致虚,守静,归根,复命
Hi:这批作品大概准备了多长时间?
陈:快三年了。
Hi:作品中“线”是重点?
陈:2010年的时候,开始了那些“绷线”作品的准备。我先用建筑软件去做线的编排和尝试,到2011年的时候开始按照这种理性的、冷静的方式把这些线绷在画布上。线是用钉子固定的,它和画布表面是有空间的。
(图注:《穹顶-2》120x160cm 木板尼龙线2012)
(图注:《穹顶-5》160x120cm 木板尼龙线2012)
Hi:线对你来说是什么?
陈:之前的油画里面,线的分量也很重,只是没有提炼成内容本身。后来它在画面中变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在控制和把握的时候,线就像是的关节,骨头或筋腱,我能感觉并触摸到里面的运动,以及内在力量所在。
(图注:《穹顶-1》120x120cm 木板尼龙线2012)
Hi:从很实体线的使用,到画面中这些柔软的线,中间的变化点在哪里?
陈:从一张池塘的作品开始。画这张画很偶然,我在公园里看到池塘的水面,当时的风向和我行走的方向是相对的,水面的波浪向我涌动。两个方向的力在我看水的时刻产生了交叉,里面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于是我便想把这种不可言状的东西画出来,这脱离了我之前的创作经验,我不想用任何已知的形式来呈现,只想用笔去追随那些波浪,一波一波,一笔一笔,然后就出现这件作品。
(图注:《虚静系列》200x100cm 布面油画2013)
Hi:也从中提炼出了一些使用线的方法,或者说是对线的认识。
陈:因为这件作品的动机性很小,也没有绘画经验上的模仿,只是一笔一笔去通感水的运动,有了第一笔就有了第二笔、第三笔,在这几笔之间便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关系,这个关系是画面给我的提示。当线条变得密集时,它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势,势里面便会产生一种能量,这种能量通常是我自己无法驾驭的。它有它自身内在的生命力,它时常会提示我该如何在画面上继续,我觉得这个能量特别有魅力。
(图注:《虚静系列》120x80cm 布面油画2013)
Hi:所以这些体验带到了“虚静”的系列里。
陈: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对于绘画目的性的消解,和对自我主体性的弱化。让自然物本身来给你一种启示、启迪,这是整个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对“虚静”思想的践行。身在其中的时候,你要致虚,守静,才能归根,复命。 虚是一个开始,虚心就是虚掉它的目的性,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对象会给我的启发,带我进入。
(图注:《虚静系列》100x60cm 木板油画2013)
气息的线,生命的线,附着在物质上的线
Hi:“虚静”这个系列,你绘画的动作是从何开始,从何结束的?
陈:有些会有草稿,一个大感觉。有些会直接在画布上开始,有了“任意”的一笔,便开始有下面的无数笔。有时候我感觉白色的画布上隐约有一些提示,当你的心气足够平静的时候,画底上的那些微弱的深浅会告诉你该从哪里开始,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可以进入那扇门。
(图注:《持颐系列》500x180cm 绢本木板2014)
Hi:虽然像在画水,但好像又没有具体的对象。
陈:没有具体的对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观想”到一些象,这些象或实或虚。这种虚实关系带入画面的时候也充满不确定性,但它们在你的脑海里瞬息万变的时候就突然进入画面中了。
(图注:《持颐系列》140x40cm 绢本木板2014)
Hi:线是对象本身吗?
陈:不是,它有出有入,“出”是开始虚的那一笔,然后“入”是进去之后收尾的那一笔。它好像是附着在物质之上的一个东西,但是它若即若离。这种附着与构成立方体的结构线条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种气息,是一种生命吐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附着在某物质上。使物质得以化生而成聚散。
(图注:《持颐系列》100x30cm 绢本2014)
回到原初对水的敬畏中去
Hi:在这之后有去写生嘛?
陈:因为作品中的运动感跟水内在的运动结构相似,所以我就想去看湍流,看湖面,看小溪,看瀑布,看水的各种形态,非常专注地去看。
(图注:《虚静》200x100cm 布面油画2013)
Hi:为什么要返回去写生?之前你可能觉得不需要有具体的对象。
陈:看山非山,看水非水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到物质的世界。水无常形,随时都在变动,它的变动和地势、落差、河床的宽窄都有关系,地理环境形成了水的不同形态。但在这种变化中肯定有恒常不变的东西。我希望在践行的过程中,让这个东西逐渐显现出来,或者说藏在作品里面,因为自然本身也把“道”藏在自然中。所以写生是最直接的实对这个被隐藏的东西,它需要以流畅的速度行气,贯穿始终,可入可出。然而这一切必然要以千锤百炼的心手功夫为前提,才会有可能与它并行同流。
(图注:《持颐系列》75x55cm 绢本2014)
Hi:是不是说你在画水的时候,画的是水下面的山石、河床或某个形成水的形状的石块?一种形态内部的力量和支撑?
陈:这个不是我认为的重点,而是一种观察方式,你如何体现水本身。你把它当作观察的对象,和你把自己当作它本身,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我在画画的时候,感觉的不是它的形状,而是它流动的节律、力量,感受它每一个起伏、漩涡或浪花的消散。我想用“迁想妙得”这个词来形容这种体会是十分合适的。
(图注:《虚静》120x80cm 布面油画2013)
Hi:其中的难度在哪里?
陈:不在于你用什么形式方法去表现它,在于你是不是专注在当时的体验中,或者说你是不是对水心存一种敬畏。如果你只是去描摹它,那就只是在画画。但是还原到站在大江大河边的时刻,感受到风与湿润、云与山脉、飞鸟游鱼时,就会有一种真切的敬畏感升起。此时,难度会因为处在适宜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而被化解掉。
(图注:《持颐系列》92x27cm 绢本木板2014)
来源:凤凰艺术-艺术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