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27 00:00
文/陈建中
元旦新年,有机会和很久没见的朋友小聚。那天晚上,火锅和家酿梅酒之后聊起了摄影收藏。朋友一直以来就陆陆续续地收一些自己喜欢的摄影师作品,这种收藏完全没有增值或出名的企图,交朋友是最主要的考虑,所以把摄影作品当金融产品或雅贿的也根本不在潜意识里。不过作为生意人,有时多少也会想想自己手里那些以量化价格积累起来的东西到底在价值上这么些年下来相差了多少。
摄影收藏其实就是或者是把照片作为稀有物来收藏,或者收藏作为奇人奇才的摄影师的一切创作品。收藏前者,就是把照片当作古玩来把玩,这也是古玩市场和拍卖行所推介的卖点。收藏后者,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是自己喜欢的摄影师的东西都会收起来,这应该就是艺术中心和画廊存在的价值。
把收藏照片当作收藏摄影,在乎的是照片作为物件本身的稀有性和奇特性,至于照片拍的什么不是重要的考虑。卖的人强调的是照片本身的版本和制作工艺,甚至制作人的身份,买的人图的就是人无我有的满足感和炫耀性。于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按物质市场的交易方式来促销和推广,这时买家和卖家都在一个市场商业的语境里讨价还价,所有的市场术语在这个语境里把作为艺术的摄影和消费的土豆或轮胎一样的物化。
收藏摄影师的摄影,对于摄影物化的照片本身版本和品相并不在意,在意的是这个摄影师的艺术创作轨迹。这种收藏价值的体现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以及在这很长时间里对收藏摄影师的解读积累,这种积累和认知过程是没有什么模式或者规则可以遵循或者突破的,只有看书和对摄影师作为艺术家的理解。
1986年有一本叫《摄影美学初探》的摄影文集出版,王朝闻作的序,袁毅平作的跋,这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本把摄影作为艺术来作为评论对象的论文集,收集了对中国革命胜利之后特别是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摄影现象和表现观的评论。时过三年,龙熹祖的《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出版。这两本文论集把中国摄影的现当代实践过程里所激发的思想和观念原汁原味地汇集起来,这样的文集和其时的作品相互阅读,对于中国摄影的时代性解读以及摄影师作为实践个体的艺术观照不无历史参照的功效。
或许是凑巧,2013年一本叫《中国摄影批评选集》的文集出版,它汇集了90年代以来对中国摄影作为艺术本体和创作行为的评论,而《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又将在近期再版。从此,这三本书凑在一起大致可以从中国摄影的历史评介文本对照中国现当代的摄影作品,对中国摄影和摄影师的艺术及文化价值构建起一个框架,从而有助于建立起中国摄影的摄影师及作品收藏基于中国摄影历史语境的评判基础。
中国的摄影研究依赖于对西方话语结构和评价体系的囫囵吞枣,过分强调并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使得中国摄影自身的文化解读迟迟毫无头绪。是时候整合中国自身对于摄影的文论研究,在文化上对中国摄影有个明晰理解之后再来谈市场吧。
2015年1月20日于芝加哥
______
陈建中
摄影师、电视片制作人和新媒体及视觉文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传媒硕士学位。他现在在芝加哥罗约拉大学传播学院负责媒体技术并教授新闻摄影。
《指尖上的摄影》 陈建中/著
(映画廊像素书店及官方淘宝店有售)
来源:搜狗搜索-映画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