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刚柔相济“铁钩锁” — 邓石如篆刻方法论探析(上)

2015-01-27 12:17

  邓石如像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云南丛书》中的《师荔扉先生诗集》说他为表明自己“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的品格,遂取字石如,自号顽伯。清嘉庆元年(1796)后因避仁宗颙琰名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另有芨游道人、古浣、古浣子、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等别署。邓石如远祖曾官汉朝的高密侯,而其祖父一生却只是秀才。其父一枝,博学多才、工书善画、爱刻石,但生性兀傲,长年在外教书,所得甚微,家境不免贫寒。邓石如虽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君(邓石如) 少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日以其赢给饘粥”。然邓石如从小好学,在祖父与父亲的悉心教导下,研习诗文,读书之余亦学其父书法篆刻。邓石如长大后便离乡远游,一生淡泊名利,不攀权贵,以教书、卖字、刻印维持生计,甘于布衣。他曾刻一印“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表明其光明磊落、一身傲骨的志气。

  邓石如 《四体书册》选一 30cm×4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邓石如的篆刻风格可概括为“印从书出”。在邓石如之前, 便有过“印外求印”的探索,明代朱简的“笔意表现论”即通过刀法传达书法的笔意,而到邓石如才真正做到书法与篆刻的统一。邓氏篆刻,初学汉印,并潜心研习过徽、浙两派,师承文三桥、何雪渔、苏朗公。但是,邓石如并不满足于此,他从三代、秦、汉金石文字中寻求灵感,以其“游刃徜徉,行刀如笔”的高超技艺,熔徽派的阴柔之美与浙派的阳刚之气于一炉, 最终以其独特的印风流传至今。

  邓石如 《四体书册》选二 30cm×4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邓石如篆刻名气虽不及其书名,然一生刻印甚多,既有为生计而就,亦有为朋友操刀,只是大多并没有流传下来。邓传密《东园还印图跋》云:“先君子生长穷乡,少以奇寒,不能竟读, 乃学先大父木斋府君,学文余,艺书法、摹印为衣食计。而印学则独具卓然之貌、透彻之悟。饱满充实,精蕴内含,冥符古初,久为海内好古君子所珍。……夫先人游迹所至,以书印为缟紵之投者,不知凡几。……安得如先生(指张约轩,笔者注) 者一一而购之,一一而还之耶?”由此可知,邓石如生前刻印甚多,只是在其子邓传密时已多无从搜集。

  邓石如 《四体书册》选三 30cm×4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邓石如一生交游甚广,曾为好友罗聘刻过一方白文印,名曰:“铁钩锁”。印款:“两峰子(罗聘)写竹用此三字法,古浣子(石如)作印亦用此三字法。”换言之,邓石如将其篆刻秘籍概括为“铁钩锁”三字。所谓“铁钩锁”,罗聘有诗云:“画竹有声风满堂,法从勾勒异寻常。鹦哥毛细休轻染,此是仙都白凤凰。”诗末题记:“自唐王摩诘双钩法传于江南,而世之画者多宗蜀主,故黄筌父子擅名当代。黄华老人而下,高房山、李蓟丘、赵松雪诸人,皆工墨竹铁钩锁之法绝响矣。”下署“两峰道人罗聘诗画”。

  邓石如 《四体书册》选四 30cm×4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铁钩锁”原是中国画用笔的一种技法,笔势往来,如用铁丝纠缠。在古代著作中亦不乏见,如黄庭坚《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江南铁钩锁,最许诚悬会。”自注:“世传江南李主作竹,自根至梢极小者,一一勾勒成,谓之铁钩锁,自云唯柳公权有此笔法。”倪瓒诗云:“髯张用意‘铁钩锁’,书法不凡诗亦工。”王汝玉《题高房山墨竹诗》:“辋川昔画‘铁钩锁’,满幅纵横凤毛堕。”《水云村稿》卷七:“书家最重‘屋漏痕’‘铁钩锁’,推为颜筋柳骨。”释大欣《高彦敬尚书墨竹》: “妙处宁论铁钩锁,深情莫报翠琅玕。”

来源:雅昌观点-评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