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27 20:08
摄影记者的主观意识参与了照片的表达,这对新闻摄影长久以来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挑战,也证明了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对优秀新闻照片评判的标准在发生变化。新闻摄影正在变得更为丰富。
评委们的青睐逐渐由原来现场灾难的场景画面转变为关注特写和细节上,由历来呼声很高的血腥突发现场转变为注重人文关怀的情感表达,丰富且细腻。
台风海燕
从摘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的《台风海燕》看,照片多以大全景的视点反映菲利宾塔克洛班地区受到台风袭击后的灾难场面,既突出了台风造成的巨大损失,同时也细致刻画了在画面中占渺小地位的人物动态。它真实地反映了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也彰显了人类生命的张力和韧性。
我也曾拍摄过新疆喀什地震和汶川地震,虽然地震灾难现场到处满目疮痍、损失惨重,可是对于生活在那里人来说,面对灾难,他们除了坦然应对没有别的办法。我拍摄了疆喀什地震后当地妇女用塑料花装点临时救灾棚的画面;在直升机上拍到了汶川地震时,四个当地人围坐在一堆巨大的建筑瓦砾上搓麻将的画面,这是当地人面对灾难乐观态度的真实写照。
这让我想起了深圳记者赵青获得第52届荷赛一般类新闻单幅二等奖的作品——《四川地震的幸存者》,照片反映了北川地震幸存者在灾后废墟上埋锅造饭的不屈一幕。这种灾难环境中对人物生活场景细致入微的表现,在摄影表现手法上与今年的年度大奖有异曲同工之妙。
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曾经说过,“新闻照片的可贵之处就是把观众带回到现场。” 获得本届华赛战争灾难类单幅金奖的《震后余生》,捕捉了一位19岁的女孩宋旭霞经历大地震后、躺在病床上惊魂未定的一幕。照片侧面展现了大地震对女孩心理的影响,达到了一图胜千言的目的。这是作者王苡萱第一次参加华赛,对于获奖自己也觉得很意外,她完全能想象自己的照片要和多少张精彩绝伦的照片来PK。对于最终能被选出,她表示,这种非现场第二落点的照片能获金奖,也能看出华赛评委选片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更注重凸显人文关怀的情感表达。“从今年荷赛还有华赛的获奖照片看,评委们的青睐逐渐由原来现场灾难的场景画面转变为关注特写和细节上,由历来呼声很高的血腥突发现场转变为注重人文关怀的情感表达,丰富且细腻。”
通过这些年国际级新闻摄影赛事的推动,国内新闻摄影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从一味追求第一位的新闻性,转向越来越看重表现力。在大赛初筛照片的环节,评委甚至是只看影像,根本不看文字说明。由此可见,强调新闻照片的表现力已经逐渐成为近些年荷赛和华赛评价好照片的最重要标准。
寻求图片的个性化表达成为当下新闻摄影的突破。这种突破是与摄影理念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大众媒介的蓬勃发展、受众视觉素养的提升以及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分不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能说明华赛风格正在悄然变化的一类照片出现在获奖名单之列。如肖像新闻类组照铜奖——吴家翔的《跟“未来”有关的游戏》,采用摆拍的方式完成,以贫苦乡村的老师和学生为拍摄对象,让他们站在统一的黑板前,并用粉笔写意地勾勒出主人公各式各样的美好梦想,表达了相机后面摄影记者的主观意图和思想情感。
这种照片能得到华赛的认可,不能不说是一种新闻摄影的突破。我想这种突破是与摄影理念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大众媒介的蓬勃发展、受众视觉素养的提升以及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分不开的。
我首次看到这种类型的照片,是在2009年第52届荷赛中,新快报摄影记者李洁军的作品《复制战争》获得肖像类组照三等奖。作者大胆用玩偶摆布了一场场经典战役的场景。虽然照片的创意来源于历史事件,甚至是经典战争照片的复原,但照片的主人公由玩偶造型取而代之,照片的背景也是模拟新闻照片现场。作者李洁军认为“这组作品是新闻摄影和当代艺术的结合。”这组照片的获奖对中国新闻摄影界影响很大,大到足以颠覆传统新闻摄影的概念。作品复制或重返新闻发生的现场,将自己的主观意图和艺术创作理念与新闻事件相结合,寻求图片的个性化表达。起初我也不理解这样新闻“血统”不纯的照片怎么会获奖。但不得不说,这组照片的表现方式是极其独特和有思想深度的。随着这种表现主观意图明显的照片越来越多,我也逐渐转变自己的想法,并理解这是新闻摄影发展的一种进步,应该鼓励摄影记者更深层次的表达。
主观意图的照片是新闻理念发展的体现,是摄影技术进步和摄影记者追求个性的体现
这种主观意图的照片在世界级赛事屡屡获奖也给了我两点启示:
一、华赛主观意图照片的出现,是新闻理念发展的体现
长久以来,摄影记者都希望通过照片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新闻理念,给了我们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由于新闻照片承担着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的任务,决定了大部分新闻照片只能采用现场抓拍的方式。新闻性也成为评价一张新闻照片价值的重要标准。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深层次的思考就很难表达出来。而当下这种越来越多的表达主观意图的照片借鉴了艺术摄影的表现手法,彰显新闻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新闻照片的语境。
二、华赛主观意图照片的出现,是摄影技术进步和摄影记者追求个性的体现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随着数码科技的进步,摄影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手机已经拥有强大的拍摄功能和良好的影像表现,使得摄影的门槛降低,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市民”摄影师,专职摄影记者作为媒体内容的提供者,如果没有快速的反应速度,没有独特的摄影风格和个性表达,无疑将成为这个行业最先淘汰的对象。一位新华社摄影记者曾说,“如果一场球赛我不在开场5分钟内传片,新华网签约摄影师拍摄的球赛照片将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作为纸媒摄影记者,如果在时效上抢不过网络媒体,更不在摄影的语言表达上下功夫,将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当然,这并不是要摄影记者放弃新闻摄影追求真实的记录原则,而是学着尝试更多元化的摄影表达。
综上,我认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新闻大赛上获奖,摄影记者除了比拼新闻图片的现场感、冲击力,更拼的是一种想法,一种对被摄对象情感和内心的挖掘。虽然,这种主观意图的类型照片还不能成为新闻照片获奖的主流,但起码是新闻摄影实践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本文刊发在2014年4月23日出版的人民摄影报第16期资讯版
来源:艺术中国摄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