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纪实|小茶馆 大快乐

2015-01-28 00:00

纪实|小茶馆 大快乐

在小茶馆墙壁的最显眼处,张贴着明码实价的价格表。

  上个世纪初,沈阳北市场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天津三不管齐名,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四大杂八地”之一,尽显繁华景象。

  弹指间,近百年过去了,曾经荣耀与辉煌的沈阳北市场,已由原来的繁华商业区,蜕变成破旧建筑与狭窄街道的代名词,多数老住宅要么变成仓库,要么出租成了各种冷清的小店铺。

  然而,在北市场老街区的一栋红砖老楼下,却有着一个别有洞天的热闹场所,那就是马师傅的小茶馆。

  小茶馆是由一楼的两间老屋组成,屋中几张陈旧的木质长桌摆满了各式茶具,令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茶香;在小茶馆的最里面,还有一小间被煤烟熏黑的厨房,马师傅每天要在这里烧几十壶的开水。

  马师傅的小茶馆没有名字,门口只挂着一个大大的“茶”字牌匾——这牌匾是用小半扇门板做成的。

  “别以为这牌匾不起眼,这可是咱北市场的能人、那位独臂茶友写的。”提起这块牌匾,马师傅的脸上掠过一丝得意神情。

  马师傅今年53岁,早在1993年便在铁西一家工厂下岗。在下岗之前,他经常到这家小茶馆来喝茶,喜欢和这里的茶友们一起谈天说地,人缘儿非常好。2007年,原房东因手臂骨折将小茶馆低价兑给了马师傅。

  自从兑下小茶馆,马师傅便贴着小茶馆外墙建起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那张床就成了马师傅的新家。

  马师傅开茶馆明码实价,利润非常低,最便宜的茶是3元钱喝一天,而自备茶叶在这喝一天只收2元开水钱!

  除了经营小茶馆,马师傅每天早晨还要给附近农贸市场的业户送开水,冬季一天能送20壶,夏季减少到10壶。送一壶开水的价格是1.5元,加上小茶馆的收入,再去掉各项费用,冬季每天能赚七、八十元,而夏季只能赚三十多元。

  立秋的沈阳还挺热,可仍有不少茶友摇着蒲扇来小茶馆喝茶。来小茶馆喝茶的茶友年龄段偏高,其中有老板、人力车夫和离退休老人等,有时还会有几位女性茶友出现。

  在小茶馆的茶友中,年龄最大的是93岁的魏云亭,他是老北市场人,见证了沈阳北市场的整个兴衰;邵明义家住铁西区,每天开车到小茶馆喝茶,风雨无阻,这里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1岁的王永生家住皇姑区北部,每天骑自行车往返3个小时,中午买两个花卷和酱鸡头对付一顿,“来小茶馆是我退休后的新‘工作’。”

  “别看我的茶馆小,但来这里的奇人却不少。”放下手中的水壶,马师傅扳着手指细数小茶馆里的奇人:只有58岁的茶友马春和有着近40年的“茶龄”,唱得一口字正腔圆的京剧;64岁的茶友白旭更是了得,掌握口技绝活,还经常外出走穴演出。此外,还有摔跤手,拉二胡的,会算命的,大家没事就在小茶馆表演一番……

  随着时代变迁,北市场的老房子正逐步拆除,马师傅的小茶馆也不知何时从茶友们的视线中消失。

  “北市场再变,大伙儿也盼着小茶馆还在,为我们这些喜欢喝茶、乐得清静的茶友留个地儿。” 93岁的老茶友魏云亭耳朵虽背,但说起话来却清晰、在理。


马师傅的小茶馆吸引的都是些老茶友,而在周围年轻人眼里,这小茶馆如同“怪物”。


小茶馆颇有武侠小说中的那种江湖意识,谁表演绝活前必须先抱拳自我介绍一番。


每天上午,马师傅在自己的小茶馆迎来忙碌而又开心的一天。


能吃上茶友带来的干豆腐卷大葱,再喝上几两白酒的晚餐,对于忙活一天的马师傅来讲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从四川来沈阳当保姆的张大姐(左),利用周末休息也到小茶馆与姐妹们聊天放松一下。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茶友们对小茶馆的那份情感始终无法割舍。

快乐在哪里?

  当你看过这组照片,或许会恍然大悟——快乐,其实很简单,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中。

  坚守于老建筑中的茶馆,与高楼林立相比,与穿着旗袍迎宾的现代茶馆相比,虽然乱,虽然简陋,可是精神在那里却是最纯净的;那里也有歌声,但是,却不收费,也没有假唱,那浓浓的生活气息,一直生活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那歌声,充满了汗水;那笑声,尽是纯净,完完全全地发自你我的内心,没有一点造作;只是静静地看着时光慢慢流过,而后,成了不褪色的记忆。

  但是,我们是真的喜欢那种简陋与乱吗?不!

  我们的喜欢更多的是一种怀念——怀念过去的朴实,怀念远去的纯净。

  其实,在现代生活中,因为我们缺少了“小茶馆”中人们的朴实与纯净,所以才缺少了快乐;

  其实,在现代生活中,只要我们从金钱的夹缝中找到“小茶馆”中的朴实与纯净,我们就会找到快乐。

  这,也是作者追求的思想!

  在拍摄中,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让一个个额头上布满了皱纹的“小人物”粉墨登场,让他们尽情地展示,甚至与他们相关联的道具——老茶壶、炉子、水壶等,包括茶馆的内外部空间也给予了充分地展示空间。

  这种展示,作者是用心良苦的——为什么“小人物”会在那种简陋的房间中乐活?为什么我们的目光会在哪些“老茶壶”等道具中停留?

  作者所关注的,正是读者所思考的——快乐,在哪里?这不能不说是镜头的魅力!(作者系辽沈晚报摄影部主任)

■李军


来源:搜狗搜索-人民摄影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