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代手炉收藏正日渐升温

2015-03-12 10:45

华夏收藏网讯 时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能力上,杜诗圣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多少人闻之唏嘘,如今暖气、空调以及各类取暖设备围护左右,走到哪里都是四季如春甚至如夏般温暖,然而现代人的科技多少是有些后遗症的,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着某些伤害,不似古人那些简单而讲究的创意,总是让人赞叹怀恋。

古人取暖的主要设施是暖炉,暖炉有大有小,有置放在房间里的火炉,亦有随手携带的手炉。古人为了在出门、乘车坐轿或者书写工作时取暖方便安全,发明了一种可以捧在手上的暖炉谓之手炉,可放在袖中或怀里,故又有“袖炉”“捧炉”等雅称。手炉通常小巧玲珑,长、宽、高不过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结构简单,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手炉的炉身有外壳和内胆两层构成,内胆多为铜制,可放燃炭,而外壳包裹内胆,既能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炉罩)散发出来。炉火不会一盖即灭,又不至于太旺、抚之烫手。还能透过盖子的空隙,侍弄炭火,其散热原理和取暖设计相当高明,是文房、民间乃至旧时宫廷广泛使用的取暖用具。 作为随身物品的手炉不仅在做工上讲究精细,装饰图案也是寓意吉祥。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纹饰复杂的炉盖,炉盖是整个手炉的散热区,通常是镂空雕刻。而纹饰则多以五蝶捧寿、彩蝶如意、梅兰竹菊、喜上眉梢、刘海戏金蟾等吉祥图案,与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图案相得益彰。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有些出自名家的手炉,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极富文人气质的雅玩,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下面这件藏品为民国时期手工铜制番莲花纹镂空提樽暖炉,从这件藏品中可以看出手炉的制作非常讲究,此炉做工精致,铜质优良,尤其出彩的是炉盖上镂雕番莲花纹,刀法流畅细腻,精美生动,加之材质厚重和完好的品相,自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宝物。

说到手炉,便忍不住浮现出《红楼梦》里的一个个场景: 冰肌莹雪的姑娘们身披艳丽的斗篷,手持一把精致的小暖炉,莲步穿梭在曲径通幽的园子里,愣是是把冰天雪地映成了美景;屋子里,褪去华服的主子们,只着最清逸的贴身锦衣,捧一只小巧的手炉,以最舒适的姿势放纵慵懒在宽大的座椅上,任凭外面严寒料峭,我自从容不觉。“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这般惬意与优雅,于匆忙的现代人是难有机会饱尝的。

昔日普通的实用暖身器物,如今是收藏市场上也是极具魅力的雅玩,从近年来各大拍卖行情来看,古代手炉收藏正日渐升温,表现不凡。

来源:华夏收藏网-市场行情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