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移动山水”孙策个展

2015-06-25 17:32

展览海报

《空 色》之二 130x100cm 2014年

《移动山水8号》 441x205cm 2012年

《移动山水12号》 120x120cm 2013年

《移动山水69号》 800x205cm 2013年

《移动山水16号》 201x120cm 2013年

  展览时间:

  2015-07-03~2015-07-13

  开幕时间:

  2015-07-03 15:30

  展览城市:

  北京

  展览地址:

  今日美术馆

  策 展 人:

  何桂彦

  参展人员:

  孙策

  展览介绍:

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绘画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实现了语言学的转向,即告别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西方现代语言的学习,转入当代绘画范畴的语言研究;其次,一部分艺术家自觉与20世纪90年代的图像式、符号化的绘画方式保持应有的距离;其三,艺术家比较注重个人的创作发展轨迹,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其四,在文化与思想资源方面,艺术家立足于当代文化的语境,积极地寻求对传统的绘画与视觉资源予以转换,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我曾将这种创作观念称作为“新语境”之下的“后传统”,亦即是说,艺术家需要对传统的视觉资源进行当代性的转译。

孙策是近年十分活跃的年轻艺术家。他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在研究生阶段,曾在当代绘画的语言、风格、媒介等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不断“试错”,不断推进。在此次个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比较完整的绘画面貌。孙策的绘画源于对传统山水画或视觉资源的重新编码。对于传统绘画的审美体验与视觉范式而言,这种方法既是一种消解,又是一次重构。一方面,需要解构传统经典山水画中的的趣味与视觉机制,另一方面则致力于语言的观念表达,使绘画能传递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所谓语言的观念表达,也就是说,语言并不仅仅只是工具性的、程式化的、叙事性的,相反,能在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中,一种语言逻辑中,衍化为一种新的修辞方式,甚至,将语言作为作品最后的意义。譬如,艺术家对“覆盖”的重视,对“图像”的消解,对偶然性的把握,对过程性的强调,对“不完整的画面”的追求,都在不同的维度上,赋予了语言表达以当代性。当然,如何诠释传统,如何对传统的绘画语言进行“再编码”,如何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同时借助于个人化的创作观念,使作品生成一种新的艺术与文化价值——这正是孙策最近五年所要追求的目标。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