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26 11:27
民国初期,昆曲衰微,作为昆曲故乡人,更有一份担当,曾经编谱、撰文,但只留下了《昆曲粹存》和《传声杂记》两部著作,而且前者只付梓半部,后者为意外收获,由于资料珍贵,而受到了曲界的重视。
付梓半部《昆曲粹存》
昆曲近代史中有一位大曲家,姓殷名溎深,虽不是昆山人,却帮助昆山校订了《昆曲粹存》,并出版部分,随后在曲坛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昆山曲界对他十分感恩。
殷溎深是苏州人,善演昆旦,并擅长昆笛,所以,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大先生”沈月泉就曾拜殷溎深为师。由于殷溎深声名远扬,光绪二十二年(1896)昆山特聘他为东山曲社的坐堂曲师。每当曲社活动之日,殷溎深就乘车赴昆拍曲,让昆山曲友得益匪浅。有位叫严观涛的社员是个有心人,就将平常殷溎深教授的唱谱积成《昆曲粹存》曲集,准备适时出版,期盼在曲坛上产生影响。
那时适逢昆山光复,地方文化精英方还先生担任了行政长官,他得悉东山曲社要为振兴昆曲而准备出版《昆曲粹存》时,当即支持,不但给予拨款,而且还作序推荐。但他担心曲谱的质量是否存有瑕疵,为保万无一失,以免误人子弟,就特邀殷溎深先生再为《昆曲粹存》作精细校订。
殷溎深先生精通音律,接受任务后,不但一丝不苟地审定了东山曲社编辑的所有唱谱,而且还充实了经他改定的《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曲谱,最后由社友朱祥集缮写,于1911年正式出版。原有12集600余折,限于经费,只出版了6集,故书名改为《昆曲粹存初集》。出版后反响强烈,1919年由上海朝记书庄重印。这是民国昆曲史中的第一部曲集,成为昆山对曲界的重要贡献。《昆曲粹存初集》卷首云:“东山诸君子有志振衰……倩殷君点定宫商。”对东山曲社的编辑功劳和殷溎深先生的校订功劳给予了充分肯定。
《昆曲粹存初集》出版后,曲坛争相采用,都盼望再能出版“续集”,但不久,方还先生受命到南京任职,由于中断了经费来源,还余6集最后未能出版,甚是遗憾。但数年后,曲家张怡庵先生在《昆曲粹存》的基础上再增编曲谱,编辑成更加丰满的《昆曲大全》,仍旧邀请殷溎深先生为曲集订谱,于1925年出版,昆山东山曲社多年积谱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意外收获《传声杂记》
昆山曲家沈彝如(1877-1946)先生留下了一册《传声杂记》,其中清晰地记载:“民国十二年八月十二、十三日两日,昆山玉山俱乐部一周(年)纪念,十二日该社社员自唱,十三日邀请苏申及本地诸同志会唱,地址在山高水长宁绍会馆,两日演唱曲目列后……”虽然只有短短数语,却信息丰富,引人入胜。玉山俱乐部是玉山曲社的前名。1923年8月12日,时值玉山曲社成立一周年。
由于玉山曲社地处昆曲故乡,社中多名曲师又在沪上执业,与苏沪唱曲高手常有来往,所以当昆山举办建社周年的纪念活动时,曲家纷至沓来。由于沈彝如先生既是该次活动的发起人,又是玉山曲社的“笔杆子”,所以有条件将那次发生在昆山的昆曲盛会记入了他的《传声杂记》中,把玉山曲社的创建历史、曲会内容、日程细节、举办地点,甚至曲目安排、唱者姓名都清晰地勾勒出来,成为一则研究吴地曲社史的珍贵史料。
沈彝如何以有如此神通广大的号召力?这与他在上海任职有关。民国初期昆曲一蹶不振,业内人士心急如焚。就在此时,沪上实业家穆藕初先生决定投资出版一套《昆曲全谱》,把将要失传的全部昆剧唱谱校订出版。随后,穆先生一面筹措出版经费,一面物色订谱人才。这个角色既要懂乐律,又要懂文辞,还要擅长书法,一时难觅,使已准备慷慨解囊的穆先生愁肠百结。当时,昆山曲家闵采臣已在上海开设闵氏伤科,余暇常参加沪上曲会,无意中得知他们要招聘一位称职的抄谱人才,就大力推荐了好友沈彝如前去担任。
沈彝如擅长度曲,还经常粉墨登场,胸中已积累数百曲牌,并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担任订谱绰绰有余。他赴沪任职后,有机会经常与著名曲家切磋曲谱,工作起来驾轻就熟。在听曲过程中,沈彝如随听随记,核对戏文,然后记成工尺。已有四五百出戏目的曲谱容量了,期盼曲集能早日出版。
正当大家为出版《昆曲全谱》踌躇满志时,穆氏的实业发生了危机,后因经费过巨,一时难拨,而最终没有实现印刷出版的夙愿,这些曲谱只能提供给周边曲社团体演唱了。但由于沈彝如平常勤于动笔,却意外留下了一本《传声杂记》的手稿,将1921年至1923年的三年中的苏沪曲事活动,用日记体的形式,详细地记录了下来。沈彝如字“传声”,所以他将书名定为《传声杂记》。只要细读《传声杂记》,就能领略到那时几个风云曲会的迷人风采。
□杨瑞庆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