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狂热的艺术市场已过,09年金融危机的高潮后的余热未退,“金融危机”让整个艺术生态圈经历了由浮躁、泡沫转为平静、收缩。从市场到学术的整体调整和优化组合成为后金融危机下艺术生态的主题。
如何建立起持续完整的学术高度是美术馆的根本性问题,对于一个有意于担当起使命感的美术馆是回避不了的。而在后金融危机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术是无法孤立地存在和评价的,而是应该与当时的艺术大生态建构起更加深厚的联系。美术馆所建立的学术概念是可以用来铺垫整个艺术生态的。市场层面上认同的艺术,拿到学术层面上来看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同样学术层面上认同的艺术,放在市场环境下未必成功,但学术和市场不是冲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艺术市场、文化产业等等存在的基础就是学术价值要被转化为经济循环才能真正地被传播与保存,总之,两者需要合作。
美术馆是否能通过建立学术来建立它的权威性,决定着它能否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真正能起到导向作用。同时美术馆的责任感也非常重要,没有责任感的艺术推广可能误导市场,而有责任感的艺术推广会将市场引导向更好的方向上去。学术和市场的联系就在这里,美术馆推广的文化价值越大,未来的价值,将来回归的价值就越大。如果这个文化价值小的话就很可能会逐渐弱化,弱化到最后消亡。所以说美术馆的学术的关键在于不仅能够对经典艺术做到很好的传承、传播,更重要的是在于美术馆能够参与到当下艺术史、建构当代艺术史的过程中。因为这种当代艺术史的概念很大程度上能够给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资源。传统的艺术资源,经典性的艺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已经经历过了艺术史的检验,讨论与推动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不大。而新的艺术是需要经过大众认识、讨论、质疑、认同这个过程的,通过这个过程不断推出新的学术价值,只有这种价值对当代艺术才是最有效,最具有生命力的。
通过这样的梳理与建造,也决定了美术馆的对于收藏品的判定。收藏品最终进入面向公众的美术馆是一个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这样一些经典性艺术逐渐被大众所熟知,这些具有成熟的学术概念的收藏品在市场中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抗压力的,在整个金融危机中来说受到影响是最小的。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行情,充分证明了目前市场中充塞着保守的气氛,买家更倾向于通过选择传统艺术品和经典艺术品来抵御可能的市场风险,并表现出明显的关注。例如在这种转向下,中国古代书画精品在春季拍卖中迭创新高。
市场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依托着美术馆的学术推广,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美术馆的学术也在不断推广,大众的艺术消费品的观念在不断改变,特别是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当代艺术独特的审美逐渐被大众所接受,随之带动的就是大众的艺术消费观。而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当代艺术史还在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还无法盖棺定论,也可以说其学术坐标还没被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大众的审美观念还在原地踏步,但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不是非常坚固的学术基础被消耗掉,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危机的到来就给整个当代艺术带来了一场颠覆性运动。由于学术上的不完善,所以说这些艺术品还处于一种商品向完全意义上的收藏品转变的状态,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还有一些藏家群体开始追求市场未来预期整体继续看低又相对稳定的纯商品类艺术品,但是大众型、低门槛这些特征使这些艺术品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与规模化。可以看到,此时的艺术投资从原先的收藏性市场向投资性市场迅速转型。但是此类艺术价值是离美术馆的学术标准比较远的,只是买家对于金融危机特定背景下的现实反应。
通过生态链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未来存在着的不确定性,于是看重学术价值就成为危机下艺术品价值选择的唯一的依据,从而以建立学术价值为己任的美术馆也日益突显其功用,同时这种价值的重新认定与回归,使得艺术收藏的精神得以回归,最终也将有助于市场重新健康起来。
很多美术馆的运营依靠赞助资金,经济危机一来,赞助资金削减很多,甚至会停止赞助项目。但是在总体上来看,金融危机总能给学术建立一个相对好的平台,将几年来的艺术市场中的问题揭露出来,相对来讲还是好的。市场不好的时候,更值得美术馆从学术角度去思考去推广。除了缩减成本等必要的调整措施外,美术馆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希望能通过各种链接和推广从学术上提出一些问题,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毕竟,美术馆是通过文本、对话、展览等方式持续的来实践学术的,这些都涉及到美术馆对学术形象的再认识和体现。
艺术品价格直线上涨的趋势不再继续,艺术家对市场的期待已远远没有以前的热情,开始接受沉寂的市场现状,同时他们也从与市场接轨的状态中脱离出来,重新进入对艺术以及作品本身的研究与冷静思考的状态,按照自己的艺术思考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与创新,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具学术性、创新性,夯实自己的学术基础。可见,目前艺术创作的变化很大,比如创作形式更加多元化。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也会出现变化,但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外部力量,把变化明确了。现在市场环境不好,藏家为降低风险便会尝试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甚至去关注中国以外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譬如东南亚的艺术从而导致市场资源也就更加多元化。对未来的趋势,我觉得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是重要的。金融危机之前的机会集中在较为少数人和少数群体上,而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改变,市场会让出更多的机会跟更多的艺术家,在总体上达到一种平衡与调整。
另外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是将自己的艺术思考进行商业化的转变,通过各种载体的再次创造,使之成为艺术衍生品。艺术衍生品其实是整合了美术馆的资源,是将美术馆典藏、展品的形象化身或衍生形象,代表了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思想、反映了时代、环境的特质,可谓件件有身份,物物有用心。参观展览后购回家中的艺术复制品或衍生品,也不只是供人回忆而已,其作用在于加长了观众对文化学习的时间,引发大众对文化本质的认同与尊重,也充实了大众的生活、提升了大众的生活品质。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艺术品商店更加凸显出在推广艺术的三大作用:第一,有利于美术馆的学术的有力推广,没有复制品的艺术推广是有限的,以一种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推广学术概念,以达到推动审美发展的目的;第二,可以为美术馆公益性项目注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术项目与资金上的矛盾;第三,还可以为美术馆赢得观众,扩大美术馆的影响力。
作者:张子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