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29 00:00
Lensmagazine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传播平台。旗下出品杂志(Lens杂志)、内容定制、文化项目(展览、沙龙等)、数字媒体、图书、创意产品等。
如何让一个人能够深入理解自己所归属的传统,同时能做好准备,以一种高度创新的能力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在任何社会,教育似乎都是为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一种系统性答案的最佳方法。然而作为社会的一环,教育本身也一定程度被传统与创新撕裂着,它既困顿于一定的社会现状,也在努力承担起引领和突破的责任。
6月28日,在“传统与创新”这一大主题下的第四场沙龙中,来自德国的教育学家哈姆·库珀和中国教育学家谢逸,就如何在教育中纳入传统与创新进行了讨论。本场沙龙的题目为“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谈教育中的传统与创新”,沙龙由墨卡托基金会、Lens和腾讯文化频道联合主办。
“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是什么?
作为一名多年的教育从业者,谢逸首先提出了她对教育三种属性的理解。其一是社会性,教育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尤其在公立教育范畴内,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安邦定民、择优保底”;第二个属性是时代性,从古至今,时代思想的脉搏总是反应在其时的教育理念之中,从苏格拉底的追问式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到佩斯特·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再到杜威的实证主义教学法无不如此;三是独立性,抛弃时代和社会背景,教育的核心总是对人的关注和研究。
逸之风多元文化与教育机构创办人 谢逸
然而教育的三个属性是会打架的。在当下中国,一方面,为了提升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教育对人的“标准化”是必需的;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社会化目标会阻碍创造力的培养。在谢逸看来,目前在体制内外出现的各种教育改革,目的都是想要突破和化解公立教育对人的标准化,但面对“考试定终身”的局面,这样的改革实际上很难起到根本作用。当代中国正在集体经历一种对教育出来的人的评判标准的反思。
此外,中国的教育体系本身也决定了其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在中国,以学校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往往是整个社会创新链条中最滞后的一环。学校更多是一个应对性的机构,而不是一个引领性的机构,谢逸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悲惨的境况。现在国家花了很多钱帮助重点大学建设研究室,想把大学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然而回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接受的教育相对保守,甚至不主张创造性,他们又如何能在大学期间一跃成为创造性人才?谢逸认为这是两阶段教育在目标和评价方面的完全脱离,我们的创新因此缺乏社会根基,这也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真正答案。
教育能培养创造力吗?
对于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创造力这一问题,库珀教授给出了“既是也非”的答案。他认为,教育具有交流性、社会性和互动性,这些都是创新所必备的元素,然而培养创造力并不是一个“有因必有果”的过程,其结果受个体因素影响太大。
但在谢逸看来,教育或许根本无法培养创造力。她援引了一句话:“创造力不能被教授,它只能被扼杀。”就像我们无法教会一个孩子怎么去“玩”一样,我们也很难教别人如何去“创造”,也许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具有足够滋养性、鼓励性和包容性的环境,尤其是在他犯错时不要指责,那么创造力就能自然生发出来。“也许该将教育变为‘孵育’才对。”
然而如何具体设置学校教育的模式及课程,才能做到不扼杀创造力?谢逸认为其关键是恢复一种“儿童中心论”的教育观,老师在提供呵护和引领的同时要做到“无”,用英语来说,就是从“teacher”(老师)变为“facilitator”(协助者)。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院长 哈姆?库珀
对此库珀并不完全同意,他认为教育对学生给予引导是必需的。他举了学习拉丁语的例子: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抱着主动学习拉丁语的愿望来到学校,而学校必须以一种不至导致厌恶的方法提供这种教学,之后再让学生自行选择是否希望继续深入这一领域。
此外,库珀也认为标准化和培养创造力并不一定冲突。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各种科学及人文基础知识,并学会了与同伴进行沟通的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创造力生发。同时,标准化也有助于保障教育公平。只有在一定标准化的基础上观察孩子对知识的反应,对他们的“区别”及时做出引导,才能培养出真正按其兴趣发展的个体。
传统使人自由
谢逸谈到了一位德国哲学家的话:“传统使人自由。”她结合自己为学前孩子提供非遗文化教育的经历指出,传统在焕发个体能动性和创造力方面是强大的支撑。
谢逸提到,当今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重新找回自己”,这是因为我们在历史上经历了几百年的迷失和文化侏儒心态,如今需要重拾自信、重建自我。而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重新找回中国身份认同以及重建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中国人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有感情,传统教育也能给孩子归属感。
在当下中国,教育一定要和文化携手。谢逸说:“教育是文化的守望,文化是教育的故乡。”如果文化能作为一种缓慢的力量渗透到教育体系中,让孩子不再为了某种“理想状态”的名义而扼杀本有的美好东西,那么每个孩子就都能长成饱满的人。
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成一种中国身份认同
谢逸提出,“身份识别”是教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公立教育都在为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提供保证,让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种族和拥有不同信仰的孩子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消除小团体的差异,让所有人能在一个大环境中彼此和平共存。
但如今中国教育中出现的分化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的身份认同构成了冲击,比如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和读国际学校的富裕家庭孩子都自成一团,教育实际强化了社会身份区隔。这可能是未来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自己国别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如今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成这样一种认同,而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对此库珀表示了怀疑。由于曾经的历史问题,德国的公立学校中绝不会涉及“国民身份”或者“文化身份”这样的教育内容。对于身份的认同,德国学校中更多是对孩子的“政治身份”进行教育,要他们形成公民身份、了解德国的政治制度、机制和体系,让他们能够承担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文化身份层面的教育更多是本土化、地方性的,比如德国南部或巴伐利亚地区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身份教育。换句话说,身份的教育并不是混为一谈、完全中心化的。
改变,从一件小小校服开始
谢逸还谈到了她对中国教育体系亟需变革之处的看法。其一,我们亟待建立其一种类似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但这依赖于整个社会扭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其二,中国历来崇尚“早慧”,中国孩子一旦进入学校,似乎就与快乐的童年告别了,但今天我们需要让教育喜悦化,这才能培养创造力;其三,外国人一直以为中国是集体主义社会,但孩子们在学习之中一直是在孤军奋战,缺乏团队精神的训练;最后,要打破对考试和竞争的迷信,但这会非常缓慢,毕竟考试可能是目前最公平的评价方式。
主持人阿克曼
阿克曼最后问道,如果有机会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造,他们最想做什么?谢逸说了四点:第一,我们的校服是世界上最丑的校服,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重新拥有美的、符合自己特点的校服;第二,我们的美学教育太机械化,应该提高美育的地位;第三,取消小学四年级以下所有的考试,在这一阶段让孩子们为将来的竞争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第四,取消社会上所有的标语,它们丑化环境,又污染心灵。
回顾前三场墨卡托内容请戳
▽
创新不可能被规划,更不可以被控制
我们害怕生活被强行停止,历史一直在重复“破与立”的演习
回复关键词“故乡”和“未来”,
可收看去年墨卡托沙龙的精彩分享。
关于“墨卡托沙龙” “墨卡托沙龙”是墨卡托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的一系列沙龙活动,促进中欧民众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思想和理念的交流。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墨卡托基金会举办了以“文化大都市——大都市文化”、“得与失”和“知识分子以及科学在中国和欧洲所扮演的角色”为主题的6场沙龙。2014年,墨卡托基金会联合Lens杂志再次成功举办以“未来”和“故乡”为题的8场沙龙。 2015年夏,墨卡托基金会、Lens杂志和腾讯文化频道将共同为大家呈现以“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沙龙活动。 获得更多有关沙龙的信息,请点击:www.mercatorsalon.de/cn
墨卡托基金会简介 墨卡托基金会是一个推动经济、教育与国际沟通的私人基金会。在其参与的主题下倡导、发展并有针对性地资助项目与合作伙伴:壮大欧洲实力,通过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多元融合,以能源转型作为动力推动全球气候保护,以及稳固学校的文化教育。鲁尔区是基金会家族起源地和基金会总部所在地。因而,墨卡托基金会对鲁尔区的发展肩负着特别的责任。 获得更多有关基金会的信息,请点击:www.stiftung-mercator.de/cn Lens简介 Lens杂志创刊于2005年,被广泛公认为中国最具口碑和份量的人文杂志,并受到读者熟识与喜爱。十年间,Lens已成长为一个活跃且深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Lens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 获得更多有关Lens的信息,请点击:www.lensmagazine.com.cn
腾讯文化频道简介 腾讯网是中国浏览量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6亿。腾讯网文化中心由腾讯文化频道、传统文化频道、腾讯《大家》组成,深耕文化、学术和思想领域,致力于打造中国“文化最高地”。由腾讯文化推出的新文化、往事、腾讯书院、思享会、华文好书、文化观察等品牌栏目,在业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腾讯文化还组建有覆盖全球的文化新闻报道团队,报道国内外重要文化事件、文化人物、文化产业,形成了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
《花朵与我》由Lens出品
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网
全国机场中信书店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京东购买
回复“花”,查看往期关于花的推送
更多信息请戳
▽
来源:Lens杂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