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题注:这个稿子,是2008年第七届美代会我提交的文案,没有什么反应。今天又面临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美展,我又想起这个话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美协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发展中有其真正的作为!我关注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不仅仅是艺术家,还是一位曾做基层美协工作三十多年的资深美术组织工作者,因此,有着深刻的体验。目前这种旧的大展式,实际是劳民伤财的活儿,大家没有人知道每次大展全国上下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开会发动、组织观摩、协调创作,大量的画家打破头也要往里挤,挂靠的、搭车的,什么都有。其结果,最终进入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保守的讲)大约不到五百分之一,出力不讨好。这种国展比起民间的许多学术性展览来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它是一种文化体制结构中的利益环节,所有在这个利益链条中的你我他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这里真的是“重要的不是艺术”。我知道,我的这种建议只能是一种善意理想。)
其实,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才意识到已经整整晚了十年。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是在河北一个有关九届美展问题的讨论中,我就谈到过这样的话题。后来在私下有些场合也谈到过这个话题。不少朋友非常赞赏我的想法,但又普遍认为,在中国这种体制下很难实现。今天,第七届美代会要召开,又赶至11届全国美展的前,我想郑重其事的提出来,共新一届美协作参考总是有益的。
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我国最重要展览之一,已经整整举办了十届。其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艺术创作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艺术家的生活方式、艺术活动形式、艺术作品的出路等,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在前30年,全国的画家只能争挤一个“独木桥”--全国美展,民间的艺术展览也少得可怜。而现在,国内国外的、官方的民间的、精英的大众的、群体的个体的,名目繁杂的艺术展览比比皆是(这一点不用详说,我想大家都明白)。应该说,今天是一个艺术活动大繁荣的时代。艺术家只要有作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亮相展示,不参加全国美展,不参加中国美协的展览,照样成长为“大艺术家”,甚至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家。有些展览,虽然是民间的或是某地方上的,但其影响力和在艺术家心目中的地位,包括对海外的辐射力都远远超过我们多年不变的全国展。“国展”,在往日的权威地位与形象,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显得越来越暗淡而失去了光泽。
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因该有义务有责任去研究当下中国艺术与艺术界所发生的重大变革。
五年一次的全国大展,如何一如既往地担当国内艺术的最高水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大展,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艺术坐标,我认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其包容性不够,不能满足今天艺术多元发展的需要。
在今天艺术样式的多元性,远远不是用传统的国、油、板、雕等简单概念所能涵盖的。旧的分展区方式不改,就不可能包容更多的艺术样式进入。我们不把综合材料类的艺术、新媒体艺术、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纳入,就不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
其次,是陈旧的展览运作模式,在事实上排斥了许多真正以艺术为生的准职业艺术家与“国展”无缘。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人才的择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国的艺术人才,都是寄生在院校、画院、文联、美协、群艺馆等此类的文化体制内。而今天却有相当一部分艺术人才纯粹靠艺术市场生存,许多走向国际社会的艺术家是从这个人群中走出来的。这部分力量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力而彰显出生机与活力。然而,这批人就与“国展”无关。一小部分人是对这种官方的展览不理不睬,而另有一部分人却是由于投门无路(我经常遇到一些青年艺术家朋友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他们既不知道如何参展,又不知道何时送画何时评画,游离在大展活动的边缘。而这部分艺术家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就每年大批的各美院毕业生中,一部分走出校门找不到就业机会,于是职业画画为生;另一部分就是靠自信要当艺术家;还有因各种原由跳出文化体制走向职业艺术生涯的。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周边、村落,坚守着艺术的信念,不懈的努力着。这些人的创作激情远远高于靠吃皇粮的许多人。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未来与希望。因此,我们征集作品的方式仅仅靠各基层协会自下而上的推荐、评选是不够的。应该增加职业(非体制)艺术家的送展渠道。或者增设“自由艺术区展区”。
第三,由于“国展”缺少学术含量,也就渐渐流落成为一种泛泛的文化活动。
每五年一届的大展,可以说是大家的一种期待。当我们那些热情的观众眼巴巴地等了五年,到头来没有一点惊喜,每有一点兴奋,多么失望。因为平庸而令人失望。
这些问题,其实在今天本不该成其为问题的。在周边或世界各地,都有值得借鉴的先进范例。我们拿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作参照,因为它与我们的“国展”几乎是同生同长,基本都是每五年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办初期曾有三届时间隔四年,所以,他们已办了十二届)。我们办了十届。卡塞尔文献展在国际艺术领域的声望与地位,舆论上普遍认为是与圣保罗双展、威尼斯双展并列为世界最具权威性、标志性的三大艺术展览。卡塞尔,是德国中部一个只有25万人口的小城。二战中,卡塞尔城近万人死于大轰炸中,70%多的住宅、65%的工业设施被毁坏,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地方,却办起了如此盛大的国际大展,而且越办越火。从第一届参观人数13万,一直攀升到了2007年第十二届观众人数75万4千多(参观者超过了本土居民的三倍)。参观人数直线上升,充分说明展览的成功。卡塞尔文献展的成功主要是采用了国际流行的策展人制度,并对每次展览都要提出鲜明的展览主题。这主题一定是与当时当下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有关联的。每次都会有一个主打的亮点。12届的亮点就是打中国“牌”(为什么?因为这些年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已经成为被世界关注的一个亮点)。他们的工作做得很细,很认真。他们会在上一个展览闭关一年之后就开始下一个展览的筹备工作。目前,13届展的时间已经公布,2012年6月9日至9月16日。在间隔数年的一个时间段里,他们会关注全球各国各地的艺术又发生了什么、有哪些值得研究的现象?他们会站在艺术史的方位上去观察,去思考,去做出自己新一轮的结论,而谋划、确定下一个展览的主题、作品及邀请艺术家。
我们的国展虽然不是国际的,但能不能办成国人心目中的“圣保罗”、“威尼斯”、“卡塞尔”?应该说,在国门没打开的时候是,而国门打开以后就慢慢不是了。许多以民间自发的艺术展事逐步在替代原有国展的形象与地位,甚至是超越。国展的优势,除了“官办”这一砝码别人拿不走以外,其余的都有可能被拿走。
那么,我们能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来一次大胆的改革?我们吸收一些别人的经验,按照自己的国情,将五年一次的国家大展,办成集五年间中国艺术现状的大集合,大展示,大总结。我们不走策展人的制度,可以设立观察员的制度。通过派遣或邀请各地的观察员,来汇总五年间发生在各地的艺术现象、艺术作品、艺术事件,提案汇集,确定展览规模与展品。这样,不管是出现在城市的、乡村的、南方的、北方的、还是各省各地政府的、民间的、包括中国艺术家参加国际展览产生影响的作品、甚至是在艺术市场上打出亮点的当代作品,以邀请为主,评选(把关协调)为辅的方式,从而调动全国艺术界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历次展览的水准,还可以避免目前处在改革阶段的文化体制所造成的诸多弊端;不仅会办成一个里程碑式的展览,而且可以增强每次展览的看点。另外,这样做的结果,还会将以往多数人都是等五年一次大展而创作,跟进为常态化创作行为,因此,也会越来越职业化。
“国展”是否有影响力与权威性,直接关联美协的生存价值。研究“国展”存在的问题,改革“国展”的运行机制,正是关联协会发展与否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的当下,我们对自身的展览机制做一些研究与调整,因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于北上居2008.12.8晚
作者:李向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