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09 00:00
□张恩毅
2004年的一天,我到朋友家做客,看到他家桌子上放着一份《中国书画报》。随手捧起浏览,一下子就被上面刊登的图文并茂的内容吸引住了,我当时都舍不得放下,喜欢得不得了。第二天我马上到邮局订了一份,这一订就是十来年。
我喜欢书法,在教学之余,临池不辍。当时手头只有几本字帖,也没有人来指导或交流,只知道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练习。自从订了《中国书画报》,我的视野慢慢开阔,书法知识也逐步丰富。当时我在临柳体楷书,看报后才知道,初学者临柳体比较适合,临到一定阶段,还要临欧体楷书。此后我又临欧体,直到现在。
2011年的一天,我从报上看到读者问卷,认真填写了有关内容。其中有一项是:你对本报有哪些建议。我就填写:报上刊登的草书作品好多字不认识,能否在草书作品下注上释文,这样不但对学草书的人是个帮助、借鉴,对书法欣赏也至关重要。过了一段时间,《中国书画报》寄来一封感谢信和一把扇子,扇面上印有社长何东、总编王慧智的国画,我非常高兴,没想到《中国书画报》如此重视读者的建议。报社能跟读者真诚相见、相互沟通,让人感动。
我最关注书法版的“书法论坛”,通过这个栏目,能了解到当前我国书法的走向、动态、存在的问题等等,对我来说有一定的指导、参考、解惑释疑的作用。曾经有一个时期,所谓“流行书风”风靡,展厅里被这种书风的作品所充斥,似乎不学这种书体就不时尚,更别提得奖。好心朋友告诫我:你还是学学这种书体吧,你写楷书既累又费时间,没多大意思。我也一度困惑、迷惘。此时,“书法论坛”恰好讨论“流行书风”的话题,其中一篇文章认为“流行书风”绝对不能跟,还是老老实实学习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优秀碑帖,这些碑帖才是中国书法的根,失去了根,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篇有理有据的文章让我豁然开朗,也坚定了我学习楷书的决心。
2012年,我参加了由《中国书画报》举办的首届“‘华夏之星’全国书画人才海选”活动。我寄了一幅楷书作品,没想到获得了楷书类优秀奖,这是对我学楷书的最大鼓励和肯定。也因此,我被聘为我区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师,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书画报》的指导与支持。
俗话说:勤耕耘无多有少,苦读书不圣也贤。订阅十多年的《中国书画报》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书法实践还是理论知识,都有了质的提高。(附图为张恩毅书作)(来源:《中国书画报》副刊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