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09 11:25
扇子,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成为可有可无之物,但在中国古代,扇子在炎炎夏日却是必不可少的祛暑纳凉用具。不过,若溯其源,扇子发明的初衷并非是扇风祛热的,比如帝王出行仪仗用“五明扇”,即是旨在表明君王“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而且,扇子还有除了纳凉之外的很多功能:女性寄情“团扇”,男士喜欢“羽扇”,文人青睐“折扇”……
上古舜帝发明“五明扇”
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源头。何谓“五明扇”?与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关。据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舜帝“目重瞳子”,即古人所谓“四明”,用俗话来说,就是舜帝有4只眼,所以舜帝起名“重华”。有“四明”已异于常人,而广开言路,广纳贤能,如同又得“一明”,是谓“五明”。
据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舜帝在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虽然五明扇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执政者良好的政治愿望,但从后世由五明扇演变而来的“宫扇”的使用规范来看,扇子的原始功能很简单,乃出行时遮挡太阳、遮蔽风尘,与伞的功能无异,宫扇因此又名“障日”、“障扇”。
障扇是一种长柄大扇,成双成对,用彩帛制作,上绘云纹,由侍者执之,借以体现王者威仪。在禹受禅后,因五明扇属奢华之物,曾一度禁用,到了商代才又使用。殷王武丁所用的五明扇很讲究,选用雉尾来制作,故称“雉尾扇”,“五明扇”的叫法从此不再流行。
商亡周兴,周武王时也使用雉尾扇,但称之为“翣”。翣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作为一种威仪道具,到封建时代,皇帝使用雉尾扇已成为一种定制,乃皇帝出行少不了的仪仗之物:两柄大扇子一举,就表示大驾起行。此时的扇子只有威严,早无上古时“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含义了。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雉尾扇的用法又现新规,宰相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露出圣容。这一建议后来定为一种朝仪,故杜甫《秋兴》诗称,“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盛唐时制作宫扇的材料也更为讲究,一度改用孔雀羽毛,称“凤尾扇”。
闺阁千金对“团扇”情有独钟
从汉代起,生活用扇已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中分化出来,转变为摇风避暑的纳凉用品。东汉文学家班固《竹扇赋》即称,“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早期的扇子与后来流行的式样有较大不同,是一种“偏扇”。《说文解字》称,“扇,扉也。门两旁如羽翼也。”早期扇风用的扇子,确实像半边门,呈长方形,手柄偏于一侧,故名“偏扇”,在湖北江陵楚墓中曾发现过这种偏扇。
西汉时,中国传统的团扇出现,手柄置于中间,用法与现代无异。这种扇子首先在宫中开始使用,称为“合欢扇”。西汉才女、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怨歌行》中曾提到过这种扇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合欢扇”还被女性视为寄情之物。当时用于制作团扇的材料很讲究,选用精致洁白的细绢(纨素),故这种团扇又叫“纨扇”。班婕妤为何将之称合欢扇?大概因为团扇左右对称、形若满月,有“团聚”、“合欢”之喻。
团扇在魏晋以后开始流行,成为中国传统的扇子样式之一,尤以唐代女性对团扇最情有独钟。汉代女性将团扇赋予了“合欢”、“团聚”的内涵,而唐代女性则发掘出了团扇的“遮面”、“护颜”功能。唐代诗人王建《调笑令·团扇》说得很形象:“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中国古代提倡女性笑不露齿,不宜与陌生男性直视,于是一把扇便成了很好的道具,团扇因此有了“屏面”、“便面”、“障面”的雅称,唐宋时期的仕女图上佳人美女大都会手持一柄团扇!
古代儒将青睐“羽扇”
合欢扇为古代女性的最爱,而古代男性最看好的是“羽扇”,认为它代表一种绅士风度,有一种英雄气概。古代名士青睐的“羽扇”缘于“麈尾”,有“指挥”之义。
羽扇,即用动物羽毛制作的扇子,有条融、宵影、施风、轻羽、鸾扇等多种别称。其中“条融”、“宵影”均因周召王而来。据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羽扇”条引《拾遗记》称:“周召王时,修涂国献丹鹊,一雌一雄,孟夏取鹊翅以为扇,一名条融,一名宵影,此疑羽扇之始也。”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