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A to Z —视觉艺术展

2015-07-09 14:45

《A to Z —— 视觉艺术展》

《意态》 2015

《一个骇人的夜晚》 2010

《寻根》 2015

《天语4号》 2015

《四块半》 2015

《神经元No 177》 2015

《南亭印记》 2014

《摸着石头过河》 2014

《流年No80号》 2015

《蓝天2-2》 2015

《出卖经验》 2015

《Nonpiont》 2015

  展览时间:

  2015-07-11~2015-08-11

  开幕时间:

  2015-07-11 11:00

  展览城市:

  广东省

  展览地址:

  景源美术馆

  学术主持:

  邓箭今

  主办单位:

  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景源美术馆

  承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景源美术馆

  协办单位:

  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清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策 展 人:

  何建成

  参展人员: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排列)陈瑞珊 、陈靖雯、蔡泽晗、黄淑仪、李素萍、王雅康、邓旻雯、关丁铬、付毅兵、何泉、黄美、黄福昌、林熠、刘晓瑞、彭永清、商怡然、盘秀美、吴凡、沈利、翁非凡、翁欣欣、王恩子、王婷、阮潇、宗峰臣、张捷、郑芝琳、朱湘湘、张旭弘、周霞美、张楚、苏嘉敏、徐新如、张克难、刘静文、高翔、谢少亚、尹烛芳、朱子珊

  展览介绍:

A TO Z

——“A to Z”视觉艺术展前闲言

何建成

把“A to Z” 26个字母挤缩为能指 ,所指就是“什么都有”。架上、图片和装置;本科、研究生和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什么都有”的群。作为一个群“A to Z”这符号可被视为当代艺术其中一个小小二维码,受众的眼睛可以扫出愉悦、不解、赞叹、疑问、鼓掌与批评以至最后把这些情绪添加到自己思考的表情库。事实上,伴随着艺术史的进程一直离不开愉悦、不解、赞叹、疑问、鼓掌与批评,正因为这样才使艺术史变得像今天如此丰厚。

这样说来“A to Z”能否可以成为多元对话的视觉文化一部分,笔者欲草笔几行。毋庸赘言,之所以产生愉悦、不解、赞叹、疑问、鼓掌与批评,被观赏的作品同样应对着“A to Z”的受众。假如一件作品没有观众,它能否发生艺术观念的行为?存在与先知后觉不一定是必然的事情。美女和丑女在没有被人看见以前“女神”和“奇葩”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其实“女神”和“奇葩”的概念输出最后甚至被贩卖很有可能源自于受众经验与欲望的介入。观者之经验提供其判断力与“比较”有关,而欲望提供的占有欲与“美丑”有关,这样的“经验”与“欲望”构成了受众对观赏物的评价,自然地,评价就会产生落差。既然是通过比较才产生出“女神”和“奇葩”两个概念,不过我们首先不能怀疑“观赏物”的存在。这样说来“存在”与概念本来没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女神”和“奇葩”是“被概念”出来的。如果“A to Z”的观赏物与“A to Z”的受众密不可分,这正正契合了“关系美学的艺术定义,乃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因‘对象’而产生的符号,形式、行动、物质、是制造与外在世界产生联系的活动”①这个悖论。不过,问题也来了,这可能出现“观赏物”讨好观众的嫌疑和观众反而产生对“观赏物”不知所谓的障碍。

实际上,今天的所谓当代艺术基本上是建立在“人际关系”上,当下的美术馆及艺术家以其娱乐化的营销策略去吸引受众的眼球,这种“关系艺术”甚至延伸至公共场域,并希望受众参与其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看来,“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关系艺术”迫使“被欣赏”的作品不再像以前严肃得似“画神”。由此“A to Z”的受众对“观赏物”的评价更具胆色、挑衅或追捧,这就使得“观赏物”的造物者不得不思考其“观赏物”是否提供相互平等交流的必要,事实上在当下林林总总所谓的当代艺术展出中看到不少造物者妥协和不屑一顾的案例,当然这不代表造物者失其良知。不过这种相互平等交流的场域已经扩展到美术馆以外的拍卖场、画廊、旅馆、酒吧、俱乐部乃至远离大城市的县、镇等地方,使得造物者不再高高在上。随着流行文化日益深度介入和娱乐化的营销策略随即让当代艺术得到了观众的青睐,但是这不一定意味着艺术家与受众从此就达成一致的共识。换言之,受众对“观赏物”的质疑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呲之以鼻。话说回来,这类近乎走钢丝的平行策略今天看来卓有成效,艺术家的谋略受众已见怪不怪,这样一来就跟前面提到多元对话的视觉文化确实为“关系艺术”的概念提供了佐证。

回归这回展览本身,由于“观赏物”反射的是我们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家们与观众必然产生意想不到的碰撞,从多元对话的视觉文化互动价值来说即便两者之间没有达到相互平等交流的境界,也并不妨碍“观赏物”与观众之间的触身交流,主要的原因在“A to Z”的观众与“A to Z”的艺术群落之间总会各自找到对应的链接方式,按照当代艺术的逻辑,如果艺术家也是受众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受众就是艺术的一部分。既然“观赏物”与受众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特别在视觉文化令人叹为观止的今天,回到原点“A to Z”作为能指匹配了参与其中每一分子的职能,所指的就是我们一直想追求的多元绽放,这也是本人同样在走钢丝的平衡策略中随笔闲话的理由吧,思穷墨尽,搁笔。

2015 盛夏于三号线艺术空间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