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西南少数族群聚落八百年历史:“土司遗址”

2015-07-15 13:41

  湖南老司城-祖师殿建筑群

  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中国现存土司遗存百余处,经过长期、科学、全面的调查和记录,这些遗存均被公布为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对它们的类型、规模、价值内涵、学术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同时相互间的组合可共同体现土司职级体系、土司管理特点等社会文化完整背景及土司所处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考量,包括贵州播州海龙囤、湖南永顺老司城和湖北唐崖土司城三处土司遗址联合代表中国土司遗产被特别遴选出进行《世界遗产名录》申报。

  日前,在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顺利通过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48项,贵州省、湖南省迎来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中国2015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土司遗址”是统一国家中多族群聚居地区独特管理制度的珍贵物证,呈现出“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历史智慧”的主题,而这也正是值得全人类予以关注与保护的。

  以云贵高原为主体、环绕于中国内陆平原西南部边缘的广大山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分布地区之一,群山、河流、小型盆地或平川密布。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使中国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成为多族群聚居地。为深化对这一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文化多样地区的管理,谋求社会的整体平衡与发展,13世纪至20世纪,作为统一的多族群国家,中国中央政权制定并推行了秉承“齐政修教、因俗而治”传统智慧的“土司制度”,委任当地族群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管理辖地,同时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规定,明确土司的管理权力和义务,实现地区管理方式与国家管理体系和文化思想的接轨。

  土司制度文化遗存包括土司城寨、官署、庄园、墓葬等多种类型。本次申报的老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海龙屯遗址,曾为当时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这些“土司遗址”是“土司制度”的重要聚落遗存。其位于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族群聚居的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和大娄山区,是中国西南山区与中央政权核心地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最前沿交汇地。三处土司分属宣慰司和长官司两种职级,深刻反映了土司规范的职官体系。三处土司遗址展现出土司制度作用下特殊的山地城堡式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特征,一方面保持了中国西南地区山地聚落典型的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的整体布局以及当地的传统聚落及建筑营造工艺,如各功能的建筑组团结合台地分层布局、具有精密设计的大型排水系统等;另一方面,三处遗址均建设了系统的城墙等围护和防御性体系,聚落的核心位置均特别建造了布局严整、轴线对称、具有中央官式规制和建造工艺的大型行政建筑组群(俗称“衙署区”),这成为土司拥有中央授权的统治身份的突出象征。

  湖北唐崖-荆南雄镇牌坊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表示,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土司遗址”遗存要素,体现出兼具当地族群文化特色及中央官方规制的特征,见证了古代中国对多族群聚居地区管理和多元文化保护的独特智慧,以及中国西南地区多族群聚居地区的独特发展阶段和文化特征。

  本次申报的三处遗址为我国规模较大、格局完整、遗存丰富且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其不仅在物质遗存方面是西南少数族群聚居地区少有的以遗址状态保存下来的大型聚落,较少受到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干扰,真实保存了历史时期废毁后的遗存信息。同时,遗产地还珍藏有完整的土司家族族谱、碑石铭刻以及历代地方志书,详实记载了各土司家族在13至20世纪的世系和发展历程。

  这些家族谱系、地方志与《明史》等中国中央王朝的正史高度一致,并能与三处土司遗址的物质遗存相互印证,为三处土司城遗址的解读、真实性判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解土司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提供了重要、可信的信息来源。此外,现居住于土司城遗址附近的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各族群人民以诗歌、传说、风俗、禁忌等方式保存至今的民间记忆,对土司统治历史及土司社会具有很好的佐证作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在中国更广大区域和更多民族间得到传播。历史上,土司遗址周边因民众聚居逐渐形成了几处村落。根据家族族谱记载,部分居民还是土司的后裔,是土司制度的活态见证。而今,这些村落的居民一直保持着对土司的历史记忆、对土司城遗迹的尊重以及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长期对土司墓、土王祠、宗教建筑、石牌坊等珍贵遗存进行祭拜和维护,自发传承本族群古老的传统习俗如织锦、摆手舞、茅古斯等。从有关方面获悉,未来,政府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将继续把周边村落居民作为遗址传统的保护系统的一部分,继续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到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中,保障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