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说有仁德的人喜欢追求 「山」的那种自在宁静和无欲则刚的德性; 有智慧的人乐于享有像 「水」一样柔和变化和无所不至的特质。所以 「山」、「水」不只是风景的代名词,它也是道德和生活极高境界。
十几年前游遍大陆的山川名胜,如桂林、阳朔、黄山、张家界和九寨沟之后,一股冲动.驱使我做了几件山水造形的作品,因碰到了瓶颈而搁置下来。待三年前创作三件以 「船」为主题的雕塑后,才又触动我山水系列的创作。因为船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山,山水具现后,又觉得船是多余,最后船不见了,只见山水一片自然纯静画面。
刚开始,也就是二OO五年,我以不锈钢来创作,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从实空到虚空,着重在空间变化的探讨。到二OO六年我改变以青铜材质来制作,一开始仍沿用不锈钢的折叠法,后来改用敲击法的创作后,作品的造形和质感又起了变化,线条显得更流畅,造形也有意想不到效果,于是从 「见山是山」到 「见山不是山」的抽象造型也逐渐成形。这些青铜的作品着重在质感和色泽的研究。今年的作品,因为感到前述的不锈钢和青铜材质的造形略感量感不足,于是改用黑铁并加强厚度,一系列的铁雕作品又形成我新的创作。这一部份探讨的是 「量感」的问题。
在传统技法解构之后,我用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表现,不断地融入不同的材质和不同的造形。三年间,用了三种材质,从空间的探讨到质感。色泽和量感的研究,显示雕塑创作是多元化、精致化和生活化的艺术。
通过线条和面的空间变化,我想表现大自然的律动与和谐,和抒情地表达自生活体验中所感受的看法。使作品呈现如书画般的诗情意境和空灵之美。从太极阴阳之理,虚实变化之中,混元太和之气自由的穿透山岩,从山中流转渡过,它化成了山水的空间,在形意之间成为万般风情的千种造形。线条的变化与造形的回旋穿透,打破雕塑创作山水的瓶颈,有些超越山水造形的意象作品,更使创作和思想成为无限的永恒。
今年台湾现代诗人协会和台中雕塑学会在三义木雕博物馆举办第二次的雕塑与诗的对话,效果很好,引起个人山水意象系列作品和诗词对话的构想,希望作品经由诗人的眼光和诠释能拓展观赏者的思想领域,并使观赏者和作品产生共鸣。感谢台湾现代诗人协会吴丽樱理事长和其多位诗友提笔相助。诗人刘清河、岩上、友人郭顺胜、其公子郭于贤、我的小女儿季桓等也都卖力相挺,使得展览更具特色,画册更具内容。同时更要感谢钟俊雄老师为我写序,给我鼓励不少,还有中华大学为我筹办这次个展,蔡淑花老师和各位同学的辛苦及帮忙,个人也衷心感激不尽。创作是一种挑战、感情的抒发和生命的纪录,希望大家多给我指教。
谢栋梁谨识
2007年4 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