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好的画作是有情境的,有着强烈的代入感,这幅《雀跃翠帘》将观者代入了怎样的情境呢?大约是一幅初春景象,或是晨光熹微,或当晚风拂柳,羽翼初成的群雀上下翻飞,活泼跳跃地穿梭在柔若无骨的柳叶间,迫不及待用幼嫩的爪子去撩拨一池春水。
笔墨的功能大概可分为四则:笔法、笔意、状物、个性,笔法显现画家的功力,笔意则是基本功外的要求,状物是造境的基本,个性则是基本之上的灵气。沈威峰作芦草、柳枝擅用折芦描,柳叶、竹叶的撇写兼有书、画笔法,他巧妙选择最适合状物的笔法,化实为虚,表现出柳枝的精髓,而柳枝在背景中的虚化、光影穿透柳叶折射出的丰富色泽、水波之下的荷影,这一切以隐为显、以退为进、以虚辅实的安排,则正体现了笔意,与个性。
沈威峰的笔意与个性也并非无迹可寻,中西方绘画技法的高度融合算是其中一踪。西方绘画追求着近乎极致的真实感,而中国画则不讲究对绘画对象的自然属性作出完整的表达,中国画致力于传达一种主观情绪,在进退、取舍之间,精心安排,这幅《雀跃翠帘》则正将中西方绘画的精华融会贯通,创造出了这幅气韵横生的作品。西方绘画中所谓的真实感,除了要还原绝对真实的形态,更要有动静之间的张力、旋律,给人和平、自在的感受,激发观者的联想。画家是如何做到的呢?可能是珍珠耳环反射在美人脖颈上的光影,可能是麦田上遗落的一捆穗子,这也正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恒久地惹人着迷的谜底。
沈威峰用中式哲学将自然对象抽象化,将主题与意境衔接,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空间,整体笔墨结构一气呵成,甚至超越了西方绘画的定点透视,跳脱程式,犹如眼底灵光一瞥时刻在脑海中的画面,每一笔都是恰到好处的,画家对色彩天生的敏感力与大胆的创新,让画面饱含了个性与情感的张力。
鸟雀因顽皮穿弄翠帘,人因得画之境界而再三顾盼,欢呼雀跃,抚掌击节。
曹言慧
苏州大学美学硕士、苏州画院书画理论研究员
作者:曹言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