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历史与自然的回归

  就目前为止,艺术家张羽和他的绘画并未悖离传统的精神。这主要的是因为他的着眼点亦即完成艺术的视角和传统的亲缘关系比西方的现代艺术之间要近得多。但是仅仅做到这一步,在仍然极端注重笔墨“功夫”的今天的美术界,已经愈发地见其艰难与可贵了。张羽并不属于哪一门哪一派,他收视于喧闹之外,奔突于荆棘之中,孜孜刻求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他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虽然还是传统的,但不同于旧有的方式方法,因此圈子里的人或言其鬼(灵气),或言其野(自成风格)。

  我多次观赏张羽的作品。他所编叙的《静地之灵》、《灵气》、《静极》、《日月》等,看似工笔,但画面的形象纯然是符号的,因而决不可以以现实的眼光求其客观存在性。其用墨、构图的独特,无疑使人联想起超现实主义画家的某些作品。但是张羽一再说他不在于对现实和历史做反叛或荒诞化的哲学思辩不奢望建构一种学科的或学院的绘画语言及风格,而是永远把自己的视点集中在人的感情、感觉、感触,集中在生的圣歌,集中在对生命本体的不断变幻的观照与体验。

  如果用文学的界定来比喻,现在似乎有一种潜流已经升为时尚,就是创作的“感情零度”,那么张羽的作品则该归入“言情小说”了。这么说不是否定张羽艺术的现代性和当代性,恰恰相反,在走马灯般的二十世纪艺术时装化、礼拜化、商业化的今日,能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到艺术前台的张羽,所赖以生存的立足点正靠了他的“情”,那细腻得有些阴性的情愫,我以为。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家风神的写照,毋宁说是艺术家心绪的传达,是感觉时而抽象时而具象的历程的描述。张羽说,他的作品常常是边想边画出来的,这包含了下面的命题:创作即创作过程本身;艺术是生命的历时而非历史或结果。这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融合不借助连环画的或国画的展卷而现,诗情画意的单纯让位于感情的和分析的并重,明快的“语言”风格也为我们费时费神地深入的情结或意识流所替代。

1990年7月8日于天津

载1992年5月20日《青年美术家》

作者:杨进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