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写生日记
4月12日 天气 多云有雨
昨晚,已收拾好一切,整装待发去“深·扎”。早上一起床,啊,雨停了。草草吃了早饭,出发!因为今天是,贯彻落实中国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心情有点激动。上午从莆田长途驱车奔波大约2个小时15分钟,穿过长度约为5580米的美菰林隧道后,在洋中下高速后简单吃了午饭,就迫不及待地又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奔行12公里到达此次“深·扎”的目的地——桂峰村。把行李搬到客栈安顿好,喝了几口水,稍微休息一下,便背着画板,踏着由青石铺成的林间大道,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找了一个比较适当的位置,支好小板凳,研好墨,便写下了这次“深·扎”的第一笔。
虽然已经来了几趟桂峰村,可是每次来的感觉都不一样,经过前几天雨水的洗刷,雨后的青山分外娇,空气也是一级优!桂峰村被专家们赞叹为“山中里窟”云霞仙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四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村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古民居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但在本省山区大面积这么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还是少见,而且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用手中的毛笔一比一画地去用心描写她。
4月13日 天气 阴雨
吃过早饭打着雨伞,从客栈后方的石阶登上了桂峰村右上方的制高点,从上往下看,整个村落的建筑,均保留着明末清初的风格,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犹如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蒙蒙的春雨中,所有的房子被洗刷一新,静静地矗立在雨露里,观赏者这美好的风景,地上的草,路边的树,沐浴着贵如油的春雨,显得更加苍翠欲滴。不一会雨停了,蜿蜒的小路也焕然一新。宛如一条明如玻璃的袋带子,走在小路上,脚下便会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
我悠闲地坐在小巷边,看着面前的美景,思考着用什么方法把眼前的一切勾画下来,记录下来,任凭小雨点打在我的雨伞上,“噼啪劈啪,啪嗒啪嗒……”那声音犹如天籁,清脆悦耳。真好听!仿佛是从天而降的一只小乐队为我奏响春天的乐章,清爽的雨水溅起的是柔情的浪花,偶尔飘洒到我的脸上,轻柔地好似恋人的手,轻轻地抚摸过……
在这种美妙的环境里写生,觉得自己的灵魂被净化慰藉,乃至升华……
4月14日 天气 阴雨
山里的空气潮湿的很,早上起来,昨晚画面的色彩还未干,便搬到阳台上晾晒着。
今天,还是在昨天的地方画,那一面墙壁特别诱人。今天天气变化特别大,时而晴朗,时而阴雨。在这样捉摸不定的 天气 中写生作画,是何等的悠哉,幸福呢。
4月15日 天气 阴转晴
南方的天气就是善变,“春天孩子的脸”一点不假。
吃过早饭,我把画板搬到村中蔡氏宗祠门口来画,宗祠位于石印桥上游,是清代康熙年间蔡茂相高中进士后的第三年兴建的。据记载时值盛世,也是蔡氏家族的鼎盛时期,一时拨币兴工,备极辉煌冠冕,从此成为蔡氏家族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坐在宗祠门口写生,内心油然而生一份敬意,“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这是一幅宗祠的对联,不仅仅是对蔡氏子孙的劝勉,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鞭策。
据记,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诚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桂峰成为他理想的首选之地。蔡氏家族自蔡长始至今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三十四代,开巷发展遍及各地,承祖训耕读传家,尤其崇尚文学,历代儒风不衰,墙上张贴着许多科举捷报,至今仍依稀可见,明清两代中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这些历史名人围当地的文化历史增添的熠熠光辉。,成为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4月16日 天气 有雾小雨
雾在我心里无疑是最有气质的,因为它让我的心灵得以解脱,在太阳出来之前,伸展腰身,雾已经包围了整个大地。房屋,山峦原野,加上我也成为了雾的囊中之物。让人难以捉摸,使人产生疑惑与向往,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远处的山朦朦胧胧,隐约之看得见一点影子,雾映衬着山,雾锁山腰,恐怕画家都不能描绘出这一画面呢,简直是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美得让人窒息……
这云烟幻化成千奇百怪的形状和颜色,一会儿它如一幅轻盈的帷幕,飘悬空中,一会儿像香炉里飘出的一缕青烟,一会儿又像是一面大旗,萦绕在烟囱的上空,随风飘荡。
天和地都笼罩在白雾中,草木,远处的山峦,房子,都在浓雾中时隐时现,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有时候只听见他们杂乱的脚步声,在靠近的一瞬间,才看得清他们的面孔,转身时又消失在飘渺的“仙境”之中。
还有远处的炊烟,成丝的,成卷的,轻快的,厚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都在静静的朝气里进啊见的升腾,消隐……
看,起风了,那相对平静的雾海动起来,雾浪翻滚,犹如慢镜头中大海的汹涌波涛。
古人云:无山不飞云,无云不绕山,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飘然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
4月17日 天气 阴转晴
今天是“深·扎”的第六天,是一个与云雾同呼吸共沐浴的阳光明媚的日子。早晨6点准时醒来,一打开门,白茫茫的一片,无所谓天无所谓地,好似拉上了几层纱幕,轻飘飘的,木,草,屋,人,拂来拂去,胜似仙境,一切都在薄薄地薄雾中若隐若现,十分迷人,梦幻之境弥散在整个山谷和村庄。没法写生,只好站在屋角端详体会,“坐看云起”“观云悟笔”,大境界啊!
4月18日 天气 微风
“深·扎”的第7天。
乡村是美丽的,山里人过着群居的生活,每座房子都挨着,房钱搭建一个小瓜棚,播撒了种子,春雨过后,等待着的将是一场生命的勃发。油菜花开了,成群的蜜蜂嗡嗡地采着花蜜,蝴蝶飞舞其间,怡然自得。
桂峰村家家户户都养着鸡鸭牲畜,阡陌交通,鸡鸣犬吠,简直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4月19日 天气 谷时
今天是“深·扎”的第8天,适逢谷雨,俗语云:“谷雨天方晴,溪涧潺潺笑”,这几天的写生,每天都与蓝天白云相伴,轻雾,春雨,流水声,鸡鸣,犬吠,俚语,鸟虫为伴。
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村子里显得宁静干净,可以鸟儿清脆的叫声。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落在电线上,好似五线谱,一会树枝上跳,时而空中飞舞。划过无数条美丽的弧线,画意十足。
4月20日 天气 晴
今天 天气 晴朗,阳光明媚,是来到这写生天气最好的一天,前些天一直下雨,难得老天放晴,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衣服,晒着笋干,沿着石印桥上游走,绕过“清代茶楼”下的一堵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乡村美景。小溪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绸带上镶嵌了亮晶晶的宝石,溪水叮叮咚咚唱个不停,流向远方。
溪水叮咚之声犹如美妙的乐章一般,意蕴悠长,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放眼天际云卷云舒。内心无比宁静,祥和。
4月21日 天气 晴
行走在桂峰村小巷深处,长满苔藓的墙壁让我思绪万分,悠久的历史名村,古树,古道,古街,古建筑,作坊林立。置身其中仿佛将自己带入那个身临其境的历史感的情境中。桂峰村另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有路皆石,曲巷通幽。因为这里地势崎岖,建筑间距离相对较窄,故而要用大量的石材筑护坡,诸如后门山厝的护坡就达14层,高达30余米,这样就形成了各种曲径通幽的小巷。如果遇上下雨天,光滑蜿蜒的石板街就像镜子一样。
4月22日 天气 阴转雨
俗话说:“春天的孩子,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照的我就有点眼花,不一会就变脸了,山的那边突然飘来一阵云,我赶紧搬到附近人家的屋檐下,紧接着雨就哗哗地下。
有三天没下雨了,今天的这场雨把整个村庄又洗刷了一遍,地上的草,眼前的竹子显得更加青翠欲滴。所有的房子也被洗刷一新,静静地伫立在雨雾中,观看这美妙的景色,耳边响着滴答的雨声,我画得更有激情了。
4月23日 天气 阴转雨
站在桂峰村的祖庙台阶上,望四周,一片阴雨蒙蒙。气蒸云腾,雾绕青山,树影迷离,烟云雾中……
4月24日 天气 雨风
4月25日 天气 雨大风
4月26日 天气 雨
5月3日 天气 小雨
5月4日 天气 晴转多云
5月5日 天气 阴转多云雷阵雨
今天上午的太阳毒辣辣的,我得找个阴凉的地方画画,沿着石板路走到蔡氏宗祠的后面一棵老桂花树前的台阶下面,这是桂峰村最老的一棵桂花树,有600多年的树龄,直径1米,高12米,是全村唯一即开花又结果的桂花树,沿着石阶往下走十来米,就可以看见蔡氏祖庙,宽敞的台基上晒着村民民早早挖来的竹笋,刚开始雾像是薄纱,又像是炊烟,瞬间淹没了眼前的一切,此刻向下看,是白茫茫的云海,向上看耸立的山峰犹如滔滔江水中的一叶扁舟,山在云中飘,人在画中游。好看极了,天气预报说有大雨,赶紧抓紧时间画,午餐就简单点,米饭就着青菜和肉片汤,吃完赶紧回客栈休息。到了3点多时候,天就变了,阵阵雷伴着风,不一会雨就下了,没办法出去了,一下午只好呆在房间里,整理写生作品,晚饭时雨下小了点,看天有点不对劲,不敢像平常那样吃完晚饭绕着村庄散步,直接回客栈。
刚打开房门,一道刺眼的闪电迎面而来,头上紧接着又迎来一阵巨大的响雷声,把我吓得一大跳,心扑通扑通跳着。
雷声电闪,整个天空像是着了火,风也来了,雨也不甘落后地下大了。风声、雨声、雷声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道道闪电,这场面真像一个巨人挥舞着利剑,在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呢!又是一道强闪电,紧接着一声响雷。“啪”地一声,眼前一黑,停电了。
看一下手机上的时间,才7点40分,好无语,没电的夜晚要怎么过呢?我和太太还没洗漱,也不能再修画稿,只好匆匆洗把脸,关好门窗,和太太靠在床上,听着风声、雷声、雨声及闪电的强强联手谱出的山村夜雨交响曲。
5月6日 天气 多云下午有雷雨
因为昨晚停电,早早就睡了。早上起了个大早,打开房门一刹那就把我震住了,只见眼前朦朦胧胧的,隐约只能看见一点影子,真的好看。昨晚停的电到现在还没有通,没法烧水喝,也没早饭吃,简单洗漱,喝了点矿泉水,决定下去到村口的观景台上好好感受山村初夏美好的的景象。
登上观景台,低头下望,只见脚下云雾缭绕,顿时觉得自己似仙人一般腾云驾雾。云雾开始像是薄纱,又像是炊烟,瞬间淹没了眼前的一切,此刻往下看,是白茫茫的云海,向上看,是耸立的山峰,犹如滔滔江水中的一叶扁舟。
欣赏了大约一个钟头,云雾就突然散去,我也就匆匆回到客栈,拿出写生工具,到村里找个昨天观察好的地点坐下,进行今天的写生创作。晚上又是雷电交加,风也来凑热闹。,又停电了。什么也干不了,烛光伴我度过今晚。
5月7日 天气 多云雷雨
今天还是去半个月前画的那片倒塌的矮墙,可以边画边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还有石板桥一座挨着一座。水草肥嫩肥嫩的。今晚又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这是连续三天跟风雨雷电相伴。
5月8日 天气 多云雷雨
今天雨下个不停,从昨晚到今天十多个钟头不停地下,没法出去写生,只好呆在房子里整理前几天的写生作品。在这种天气下呆在屋里作画,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好纠结,外面的风雨听着让人心慌,又不敢把这种心情和太太讲,我太太胆子小,怕跟她说这种糟糕的天气可能会发生泥石流,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然后就是我们住的这个客栈原来是村里的小学改造的,在村子入口处孤零零地吊着一栋二层楼,它离地面有两层楼高,屋后两三米是比客栈还高几层楼的山坡,植被被破坏改种成桂花树和一些景观草,裸露的红土长期遭受风吹雨打,也是千疮百孔。这么多天的雨水,冲刷浸泡,我很害怕。这护坡已经变成了危险物了,所以每天下大雨,我们都心惊胆战,但为了这次的“深·扎”写生,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来。
5月9日 天气 多云雷雨
下午五点,雷阵雨终于停了,我想下山到洋中镇买点日用品,因为昨天泰宁县那里刚发生了泥石流,冲毁了水电站,冲走了工地工棚,所以车只敢慢慢开,刚出桂峰村门前100米,就看到路右侧,隔放着一排停车牌,原来是路基塌方,提醒司机朋友小心。
再往前开了5,6分钟,在一个拐角处,一块将近一吨重的大石头挡在路中央。石头是从路左侧的山上滑落下来的,旁边还有摔碎的几块石头,心马上噗通起来,滑坡下来的红土,堵住了道路左侧,看来前面的路况不好,为了安全起见,我赶紧点转车头回客栈。
5月10日 天气 多云雷雨
今天还是下雨,没法去写生,只好呆在客栈里整理写生作品,还有就是看一些无聊的电视剧打磨时光。这雨下得好我几天都没有心情画画了,再说因为泰宁那边的塌方事件,我害怕这里的地貌,万一雨下的再久一点、再大一点,客栈后面的土壤能否顶得住?
听着风雨画画,悟出一联语:“听风听雨听自在,洗心洗肺洗尘埃”,这也算一个收获吧!
5月11日 天气 多云雨
今天上午趁着没有下雨,到村子后门庴边长满绿苔野花野草的残墙边上,画这堵经冬厉秋已经快要塌得没形的残垣断壁。不过,经过这几天的风雨洗涤,山里的空气更加清新,在这样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里,坐在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中,写生是多么幸福惬意的事啊!
5月12日 天气 多云雨
晨光初照,凝露未干,仰望着你那壮威挺挺的胸膛,曾经的你为挡风雨,而今你挺拔的腰也弯了,长长的脊梁也断了几处,只留下现在不曲的挺立在山腰上,为村民遮风挡水无怨无悔尽你最后的职责。今天去村口左边的围墙边上画画,围墙边的这一处景致前段时间就有留意,想把它变成我的画。这是一处高有5米多、连续20多米长的断墙,它孤零零的伫立在村子左边的山腰上,几次我都停下脚步观察,不想走开。
5月13日 天气 晴
今天的太阳毒辣辣的,还是找个阴凉的地方画吧!来桂峰写生好多天了,每天都是走街串巷的,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在石印桥这里画。因为它太美了,让我无法下笔,今天我忍不住要试试了!
其实桂峰村最具诗情画意的就是位于村中心的“印桥皓月”了。石印桥始建于明万历32年,因桥下有一方巨石得名,石桥周边有四株金桂、四株紫荆。桂花树头由石墩砌起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这几种形状,称为日、月、书、印,象征着美景如日月一般永恒,寓意着财富、权利源自于知识。桥的四周有商店、作坊林立,置身其间,仿佛看到了桂峰过去那种繁华景象。现在因为生活需要,大多数人们都搬到了山下镇上的新房里去居住了,留下的基本都是上里年纪的老人家了。还有多数店铺也只在节假日才会开门做生意。今天是周五,没有游客,静谧宜人的环境,正适合我来描绘画面,开始了。
5月14日 天气 晴转多云晚上有小雨
今天是“深扎”的第二十八天。
想画哪里呢,觉得石板路还是很让我意犹未尽的,还是来画桂峰村的村道吧。所以今天决定和我太太一起再慢慢游览品味一下桂峰的古村道。桂峰的古村道石板路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油光可鉴”的同时还能“一尘不染”,前者说明桂峰人气旺,石板路都能踩出“镜面”效果来,后者显示出桂峰村非常文明,村道两旁整洁干净。有此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民居,有如此文明新风尚的老村落,难怪让我和太太流连忘返。老家的几个朋友最近打电话来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总说再过一段时间,他们都调侃到:“乐不思莆”,干脆把户口迁到桂峰来吧,当个桂峰人。其实,在这“深扎”写生,最爱的就是这种乡村市井的怡静风情,我的心绪经常在历史与现实中交错迷离。
5月15日 天气 晴夜晚有雨
今天阳光灿烂,而且有一丝微风,这种天气蚊虫都喜欢出来寻觅食物,对我来说是个考验,因为我怕虫子,特别是那种黑黑的,小小的蠓蚊,叮一口就是一个胞,奇痒,痒得人心绪烦乱。在桂峰写生生活这么久,每天都去村里一趟,流连忘返于每条石板路及每座老房子之间,还有偶尔会碰到村中留在村里居住的老人家,就和他们聊聊家常。在桂峰写生,过程中觉得从自然到人文的风景(风情)不断地变换,你的心情也会丰富起来。依山秀水之地的空气,同样沁人心脾,清风过身,泥土的芬芳,在心灵的绿洲上,春万物生长,将孤独与寂寞,都化作静美,付出与时光。这里有尘嚣不扰的清净,借此流年,将一生的风景造就静默的一段历史,悠远而沉静,你走进它,犹如在品味一首诗,隽永而深邃。淳朴的风情令人流连忘还。
5月16日阴有小雨
明天就要回去了,这次来桂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生,一个月来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这次我为什么选择尤溪县的桂峰村作为我深扎活动的写生基地。还得从头说起,这几年来,我一直在福建山区自由写生,都是走到哪看到能留下记忆的就停下来画,哪怕是一些野花野草,很多平凡的事物都可以入画,没有固定的路线。前年我就在尤溪、永泰一带寻找古村落写生,本以为桂峰只是一个旅游景点,结果进来一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断断续续来了三次,每次都在这里画四五天,意犹未尽。正好今年有幸赶上这次中国美协的“深扎”活动,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桂峰作为这次写生的首选,然后再上网好好了解了一下桂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等,让自己再了解一下桂峰,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佑七年在此肇基,承祖训避世筑居,迄今已有七百六十多年,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了34代,裔孙遍及各地,蔡氏子孙承祖训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据记载明清两代就有中进士三名,中举人十二名,中秀才四百一十二名。
那时因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此经过,桂峰村成尤溪内地的达官贵人、商贸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这使得桂峰迅速的繁华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玹声乐悠游,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是当时桂峰的写照。
桂峰村现存古民居39栋,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整个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村中古民居虽然建设年代已久,但是古风犹存,是都市人们了解历史、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为2002年福建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次”深扎写生“,我于4月12日开始(作为一个画家,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没有浩浩荡荡的声势,只带了个写生包,一方小砚台,一把军用小椅子,车里装了几十个绢本画框,还有一些换洗衣物和一些水果零食了。就这样,我和太太两个人于4月12日一早从莆田长途驱车200多公里到桂峰”深扎“写生了。
从洋中镇到桂峰村有12公里的盘山路,而桂峰村现常驻人口只有120多人,只有在节假日才会有游客过来热闹些,平时也就只有一些老人在家,所以这里的生活条件和城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村里有两家农家乐饭店,一家特色小吃店。解决每天吃的问题,我们就定在”实在农家乐“吃饭,这里吃的蔬菜和土鸡是新鲜及现杀的,别的几乎都是冰冻的。在我写生的一个月里,村里只在”五一节“那天杀了头猪,才有卖肉的。可是因为”五一“游客多,(我怕嘈杂影响,决定回家两天)。豆腐作坊也就周六、日两天做豆腐。不过”实在农家乐“的老板娘真的好实在,每天两餐给我们做饭吃,从不乱收费,所以每餐都是两菜一汤,包菜、油菜、空心菜,豆干、炒笋、西红柿蛋汤等等,偶尔来半只土鸡,还得分两顿吃,在这最好的山珍是鲜笋,海味也就免谈了,不过也好,就当来这清清肠!
桂峰村只有一个旅馆——御见客栈。是原来的桂峰分小学改造过来的,在村口处孤零零的吊着一座两层楼,它离地面有两层楼高,屋后两三米处是比客栈高几层楼的山坡,植被被破坏改种桂花树和一些景观草了,裸露的红土长期遭受风吹雨打,也是千疮百孔了。
客栈平时没人来住,近一月来也就我们夫妻俩住,一到天黑,太太都把门保险关紧。还把桌子搬过来堵着门,加道保险。毕竟客栈周围也没有人家,真要发生什么事,叫喊是没有人听到的。在这写生的一个月时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这个地方是下雨的。住宿的客栈屋后的护坡,已经变成一个很危险的地方,不知道万一哪天发生泥石流,把客栈冲毁冲倒,我和太太也可能消失得无踪了吧,想想都后怕。
我怎么去表现现在的桂峰村的人文及风情呢,现在桂峰的老房子几乎都没什么人住了,有考学出人头地的,有做生意发达的,再不济,如挣点工钱的都搬进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偶尔只有那些不愿离开的老人陪伴着那些老房子,和老房子孤独的生活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老房子承载着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及复杂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现在孤独残破的样子。画家的情感与智慧,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可以说,气质与情感、智慧是绘画作品创作的基础,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能与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真情实感“是我这次写生的核心所在,真情感与人,真情出于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这才是这次响应中国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核心关键所在。
作者:徐国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