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就中国画家的笔墨功力而言,非有面壁苦练十年以上不能有所造诣,这个道理早已是不争不疑的定论。但作为一个艺术家,技巧以外的各种修养,则更不可少。画坛前辈、著名史论家姜今教授说过,“修养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它能使你的作品境界提高。中国字画鉴定权威人士、著名书画理论家杨仁凯老先生指出:“艺术家的修养决定他的作品之美感,和可收藏性。”记得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然也,你想学写诗,功夫在写诗的技巧之外。写诗如此,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之绘画,有着五千年文明进程的结晶之果,与哲学、诗文、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等艺术的理性相通。在法、理的演变、完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趣境之定则,中国之绘画特有的艺术规律和个性,重意境、重气韵,又同时重骨法、重笔意墨趣。这里所说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雕虫小技之手头功夫。就本人多年创作有感,一般的笔墨技法只要认真学习十余载基本可过关,而作为艺术内涵的“画外功”之修养却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所谓匠人要漂亮,画家画修养。而经过基本功力和技巧的训练达标之后,艺术家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画修养。任何一件称得上是成功的佳作,都是艺术家的心血、智慧、才情、修养的结晶,是艺术家生命灵魂和学养见识的显见,而这种素质和学养必须靠画家长期坚持苦修博学,钻研悟理,广采博取,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而成的。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具有高尚操德与沉厚定力的识者。我们常说,画如其人,画家没有高尚之情操怎能创作出品位高的作品;没有诗文学养,博古通今,广采自然之灵气,怎能传递出画中那种书卷之气,又何来文人画,何称文人画家。没有诗的涵养画中何来诗意。书画艺术讲其性灵,但性灵不仅来自先天素质,更重要是来自后天的修养。否则,再好的天资灵气也无法调动激发出来。只有技法应称其为画匠,而文化修养、理论造诣才能真正使画匠上升为画家。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珍品,正如清代画家亨威所说:“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可见画画确实需要画外修养。
画外之功,其指中国画家不能仅靠笔墨技巧,而当重视其他方面的修养,方可搞好创作,中国不乏大师都一致认为学画之人重视“画外”之功的重要性。齐白石曾说过:“如果作画,功在画外。”潘天寿说:“一天到晚画画,不是办法,画者,不单是技巧问题,有各方面的关系,一天到晚地画,手要滑了。要多读书,又要专心读。”陆俨少说:“把全部精力都扑在画上,不问其他学问,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不断提高的效果。尤其到了相当的水平之后,再往上提更要这样。”由此可见,重视画家修养,重视画外之功,是何等重要。一幅好的创作,要从人文、历史及各方面的文化积淀着眼,这样的艺术底蕴构成了艺术的内在生命,而不是简单从画的是什么着眼。可叹,当今书画艺术界的“画外功”似乎离它的本意越来越远,与传统的画外功完全是南辕北辙,其浮躁于画坛,已构成了美术界一道道奇特的景观。不堪眺望,不忍卒读!对此,也是有不少识者认为,近来中国的艺术市场发展之快,诱惑之多,几乎失控。而对这形形色色的诱惑,画家要能把持住自我,这对于画家内在的定力是一个考验。那些整天东奔西跑,疲于奔命于各种社会应酬上,将功夫花在研习绘画之外的事情上的“江湖画客”,除了画一些迎合市场的东西,静不下心来读书思考,研习技艺,更无心研究画理、画论,画画之人不懂历史,不懂艺术哲学,不懂诗词,甚至不懂书法,不会写字,只会签名。然而这一切时下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画坛上有一些有识之士多有疾呼,要培养文人学者型的画家,美术院校、美术机构,都已开始意识到国学修养对于一个中国画家的重要性,在开始严格训练好造型笔墨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在读《论语》、《庄子》、《史记》、《楚辞》等经典,本人以为,要成为一个好画家,必须有较坚实的人文修养和国学基础。作为一个画家的意境、悟性、美感、情理等画外修养,只能是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潜在发挥,不可能一蹴而就,现炒现卖。任何急功近利,以炒作和吹捧为手段只能助长浮躁之风气,使画家制造出平庸浅薄,缺少内涵和学识深度的劣品、世俗庸作。那只能归类于娱乐快餐,格调低下的文化垃圾。而我们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如果也是如此,这才是真正可悲可叹!叹人文精神的陷落与迷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外修养”的培养与充实,取决于一个全社会、全民族的重修养之风气,提高文化素质,培养艺术修养,不能只停留于口头上,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个区域、一个院校,实实在在落实在日程中的工作,从而渗透于每一个人的身心、血液之中,成为所有人的尚习,从这样一个基础人群中方可脱颖而出上述真正的文化精英、艺术大师,真正的中国画家,非如此而不可也。
作者:籍忠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