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自谢赫提出了气韵说之后,气韵逐渐成为评判中国画的标准。这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气韵乃是我们民族最集中、最高超和最理想的美学观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历史上不少文艺学家,都是半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已所具体感受到的气韵的有无和多少来对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进行品评的。
知名画家李晓松先生作品 / 櫵径浮云
画中气和韵有时难以兼备,或有气而无韵;或有韵而气不足。重豪放者近于主气,但豪放并不能囊括气的全部内涵。豪放的流弊往往失之无韵,甚至就气而论,有时也未免流于粗而不重,刚而不强。重婉约者近于主韵,但婉约也不能与韵等量齐观。婉约的流弊以往往失之无气,甚至就韵而论,有时也未免以雕琢而滞,因纤靡而弱。执其一端,反而会两败俱伤,即不是弄得有肉无骨,或有骨无肉,就是肉多骨少,或肉少骨多。宋代北派的画,大多是以气胜,重骨;宋元南派的画,以韵胜,重意。
知名画家李晓松先生作品 / 空林掩烟舍
历代画家、理论家在创作、评论中重视气韵生动的条件,而气韵生动则是形神兼备的效果。明顾凝远在《画引 论气韵》中说:“六法中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气韵或在境中,抑或在境外,取之四时寒暑晴雨晦明,非徒积墨也。”
中国画注意气和韵,也是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诗词、音乐、戏剧艺术等都很讲究韵律、虚实、含蓄,并注重形不到而意到的神会。中国艺术的创作,既然讲究韵味,鉴赏时自亦重视韵味的有无和深浅,而韵味是需要细细咀嚼、深深回味才能品出来的。
知名画家李晓松先生作品 / 暖烟轻霭
可知气是动的,外露的,但由于有节奏,故动中乃有静意。气由动到静,重在直而质实;韵是由静到动,妙在曲而空灵。所以,论气,要讲理直气壮和雄深雅健;论韵,要讲往复回环和余音袅袅。注意到曲与直、干与湿、肉与骨、虚和实、粗和细的配合调和,也就是把气与韵逐渐地融洽为一体。若有气而无韵的画,就笔法简峻莹洁、风骨奇峭;若有韵而少气的画,就墨色清雅纯朴、含滋蕴彩。
知名画家李晓松先生作品 / 山水禅音
李晓松,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画家、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李晓松艺术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