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四)

2018-02-01 13:35

  6、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知识产权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产权,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民族的根本利益,就是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人权,也是保护国家主权。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制度,难以遏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滥用或流失。为了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保护民族的精神权益和物质权益,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一些强制性保护措施。知识产权制度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产权主体、客体及内容,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使用许可制度。强制性保护措施包括:对民间传统工艺、民间绝技的保密,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料出境的限制,对著作权转让的限制等,以防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掠夺、流失海外。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容忽视的举措。

  7、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必须增强文化安全意识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项都不能因它国的文化掠夺或我们工作的疏忽而流失或失传。为此,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要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加大保护力度。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安全意识薄弱,民族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西方国家和日本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掠夺触目惊心。据报载,日本某城市有一家专门收藏中国民间文化珍品的博物馆,规模之大,品种之多,令许多参观者大为惊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对名录的管理工作,文化部拟订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待该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贯彻执行中,建构起一道坚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屏障。此外,当互联网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时,如何利用互联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有记者撰文指出目前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近八成未注册中文.cn域名,尚处于“待嫁”状态。 中文是互联网上的第二大语言,全球已经有超过1.3亿的网民使用中文上网,中文域名的使用人数和影响力都在日益扩大,它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互联网域名专家表示,中文.CN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地址,具有独一无二和不可再生性,一旦被注册,其他人就无法拥有同样的中文域名了。如果这近八成的“名录”域名被抢注,那么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算。如此的漏洞应尽快弥补。

  七、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途径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他国的政策、措施和经验中借鉴成功的做法,毕竟是有益的。法国政府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普及和创新,鼓励人民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1984年开始举行的“法国文化遗产日”活动,让所有的法国人和在法国的人,都有机会免费参观法国的历史文化名胜地。人们通过参观访问,对民族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到了他们昔日的荣耀,激起了对法兰西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发展和保护国内文化市场的同时,法国政府积极向外推广法国文化,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如在世界各地设立法国文化协会,在许多地区进行法国文化展,通过卫星电视向全球传送法语节目,为各国法语教学提供教师或为各国法语教师提供赴法进修的奖学金,组织各大学在一些国家举办教育沙龙等,通过各种方法传播法国文化。加拿大则针对居民中多民族的文化差异,从1971年开始制定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成立了有关机构,拨出专款用于该政策的落实。这项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帮助各文化集团保护不同文化,克服文化障碍,各民族全面参与加拿大社会,在国家利益下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传统文化和传统语言,进行官方语言训练,消除种族歧视,保障社会平等。这些政策举措,保护了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实践中,重视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是国际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之一。基层社区是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之生活方式的主要基础,是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一生长的土壤,民间文化艺术之树就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所以,把保护工作落实到基层社区是行之有效之举。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中,重视和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有诸多的好处。“首先,由于社区文化生态和社区人文背景的支撑,不仅有可能使‘遗产"持久地‘活"在民众的生活之中,而且在新的条件下,它还可能获得‘再生产"的机会,亦即成为社区文化创造力的源泉。其次,不用花太多的钱,只要其意义被社区居民理解或认同,马上就可以做起来。第三,实施基层社区的遗产项目保护,还可促进社区乡土教育的发展,并有利于探讨使民间智慧在社区内获得世代传承的新路径。” ②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保护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宝贵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既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倍加珍视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而保护工作需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1、理论和方法的交流。各国学者就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达成共识、携手并肩,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成功举办的三次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成功的范例。会上,各国学者充分阐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深入交流世界各国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建立抢救与保护的有效机制等,有力地推进了各国的抢救和保护工作。2、资金与技术的合作。由国际社会共同认定的一些重要的遗产项目,应注入资金和技术,加大抢救与保护的力度。3、国际间民间文化艺术的交流。要进一步拓展对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新领域、新渠道,改变仅仅以演出和展览为主的交流和传播方式,注意运用新闻、学术、教育等综合性手段和高科技手段,全面传播民族文化。要加强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往来,加强对民间交流和商业运作的规范,使各国特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4、以国际约法的形式,共同防止侵害。有些境外人员出于各种需要进行文化采风,以很少的投资窃取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甚至轻易就窃走了民间的某种技艺。为了杜绝这种文化侵害,一方面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扎紧自家的篱笆;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国际共同遵循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约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监督与制裁,方能更好地守护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利益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方面,只有修好中华文化这座“无形的长城”,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才能绵延不绝。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