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收藏系列之 “文物鉴定之误区” 藏家pk专家
笔者很喜欢看报,读书,尤其是文物类的杂志报刊,至于鉴宝,寻宝,天下收藏,华豫之门类的鉴宝节目也常常欣赏学习,但时间久了就发现一些名家或权威人士发表文章时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不少专家拿考古的断代条件来对那些来自于民间的那些实物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不是说不可以,但里面有很大差别。
在与专家面对面进行实物鉴定时,有的国家级专家经常用“根据考古发现”的语气来判断实物的真伪,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考古的东西来源于出土,真品是没有疑问的,然面对民间收藏,尤其是仿品泛滥,真品较为稀少的今天,用考古的方法来鉴别这批鱼目混珠的仿品古玩,应该用另一种眼光,就是实践与经验。
在一些专家专业书上或报刊杂志上常发现这种情况,作者把断代内涵作为鉴定条款,这是传统目测法中的错误,断代是对的,一些说法也用得上,但面对仿品,特别是一些高仿品就不灵了。如雍正瓷的底足为泥鳅背,康熙瓷的圈足为二层台阶,明代瓷器底部有火石红,元代瓷器圈足斜削一刀,为砂底,有釉斑,莲瓣纹分开画是元瓷,不分开为明代的,以及造型如何流畅,规整,只要有这些特征皆可作为断代依据,但目前而言,具有这些特征的瓷器也未见是真品,因为现代仿品都是按照这些众人所知的特征而刻意模仿,並可做得一模一样,真假难分。
有的专家在书中对元青花鉴定真假的要领时说“元青花的釉感观为青白釉,但青白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的釉很复杂,以青白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说了半天,使人根本看不懂,照此论述,真假元青花在釉面上究竟有何区别?
再者,元青花的纹饰比较繁缛,一般七八层,也有五六层,还有反其道而行之只画二三层,显得古朴典雅,还有的说“元青花有凸起的竖向小园点组成的串联纹,串联纹在元代前后的历代瓷器中极为罕见,故可作断代依据”。这篇文章的标点是‘鉴定元青花’很显然,作者把考古断代的概念与实物鉴定混为一谈了。
但目前市场上仿制元青花器物中也出现了七八层纹饰,也有珠联纹的工艺,在画工,纹饰及一些特征上与专家论述的断代依据有不少相似之处,这种概念模糊,主观上的判断已经跟不上形势了,还是要紧跟形势,以实物为主。
鉴定是一门科学与理论,经验与感觉,实物与眼力相结合的工作,没有两下子功夫,没有许多年的实际经验积累,没有藏品作为依托,要正确判断,得出结论是不现实的事。
鉴定必须有标准,用传统目测鉴定在目前仍十分流行,也是唯一的常用手段,但也有不足之处,有的概念模糊,有的经验不足,有的少见实物。如专家在鉴定时常用的术语:器型不对,韵味不足,没有包浆,没有宝光,没有使用的痕迹,分量不对,纹饰有出入,形似神不似,不伦不类------以这些理由判为仿品,
然其中什么是“神”?什么是“韵味”?何为“宝光”?说白了这些全凭个人的一些经验与感觉,是不可言传的,鉴定人员全凭想像,凭经验,凭想当然来判断对错,对一些图录上没有的,博物馆中未见过的藏品,尤其是那些十分精美,完整,价格较昂贵的器物,不敢评说,无人敢下定论,最终为了不失脸面,就给你定下一个仿品或现代高仿的结论。
在一些专家和鉴定人员眼里,他们认为只有包浆,有宝光,有磨损,有一些特征的老东西才是真的,这些器物大多有损伤,或使用过的痕迹,釉面黯淡,有脏,底足老道,有叩,磕,碰的才是老东西,比较可信,或称"大开门”,然对一些出土之物,保存完好,釉面光亮,毫无使用痕迹的器物,对一些造型优美,工艺精良,画工精美,价格昂贵的名瓷或官窑器始终有一种怀疑的目光,不放心的感觉,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水平还不到,自身还需进一步学习,研究,从实践中获取更多知识。
鉴定一件器物的真伪,不仅要看它的外观,纹饰,底足,款识等特征,还要看它的釉面,釉下特征,以及色彩的变化,在吃不透,真伪难辨的时候可通过容重测试进一步来确定其是古物?还是现仿?十分灵验,以提高自己判断力,天下之物无奇不有,一个人看到和看不到东西还多着呢,既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应该相信科学,却莫主观意断。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