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大家看展的热情越来越高,简单说说展览怎么去看~
有人兴冲冲地冲着展览名字就去了!
因为名字里有一两个听说过的大师,结果不难想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还免不了要骂几句街。
尤其是西方艺术展,这种事更普遍。
其实想想就明白了,真的艺术精品代表作,不要说尽人皆知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知名度再低点的伦勃朗《夜巡》,远渡重洋来中国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不是我们热情不够,也不是差不差钱的事,是人家国家的法律就有规定——限制出境!
同样的,我们国家也有限制出境的规定,其中又分为“作品一律不准出境”“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代表作不准出境”,涉及古今艺术家上百人,其中一律不准出境——也就是没商量的——画家有11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所以能来的,特别是大师名下的,就很不容易!
举个例子,2014年中法文化年,国家博物馆的《名馆 名家 名作》展,10张画作组成的一个展览,其中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那张不仅是雷诺阿的代表作,同样还是印象派人物画的代表作,但这样级别的作品,只能是在两国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中出现,还得特事特办,但即便如此,原本有计划的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还是未能成行,国家对国家,依旧有办不成的事。
那么,对于日常在帝都魔都举办的西方艺术展该怎么看?
我们打个比方,一辆豪华汽车,把所有零件摊开在地上一件不少,还能叫汽车么?只能是一堆金属和塑料……使这堆金属和塑料成为汽车的,是他们之间相互的结构、关系和作用,是一个系统。
展览也是这样,展品只是构成展览的基本元素,就像汽车的一个又一个的零件,就像汽车广告会主打各种亮点一样,涡轮增压、双离合、自动泊车……展览中的大师、明星展品正是这些亮点,目的是为了吸引你去看展,与这个展本身的质量并无直接关系。
那么,该如何评估这样的展览的质量呢?
我们还用汽车来做比方,一个系统组织起来的各种零件如果能称为汽车,是一定要满足能在路上跑这个功能的,换句话说展览的功能是一定要为你梳理出一些知识的逻辑和结构的。那堆零件当然很重要,那是了解这个系统的感性基础,但是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逻辑,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作用,无疑更重要,这时展览策划的水平高低立见。
汽车要跑起来,除了这套系统和这堆零件,还得加油或充电吧,油谁来加?肯定是开车的啊!看展览不做点功课,相当于不给车加油就要车跑起来,跑不起来就是造车的在唬人!哪有这样的道理?
对于整部汽车的了解就是一个V6发动机,对于整个展览就认识两个小学毕业就知道名字的大师,这样碎片化的知识和割裂的见识除了拍照片发圈秀一下毫无价值!
为什么展览比电影的欣赏门槛高,就在于电影会在90分钟内告诉你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看展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你不但要对其中的零件有感觉,还要对这些零件是怎么在一起工作的有个基本的认知,同样是看了一场展览,为什么有人看的津津有味,有的人在骂街,这事你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