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冯放的展览我想谈三个感受。第一个感受就是冯放对问题介入的这个多元化表达,他的作品虽然是以鸟的生存状态作为问题切入点,但是从现场的雕塑、影像、装置、互动,这些作品传达出来的,却是一种鸟的生存状态向人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思考过渡,从一个单向度的问题介入,转入多向度的问题思考,是从个体照见了一个群体,其实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很多艺术家可能只关注一个小小的事情。怎么样从一个切入点开始引发到关注人、关注到社会,关注到政治、法律、秩序、环境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就是我特别明显感受到冯放对于符号多元转化的建构能力。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传统的表现中,鹤的形象大部分是作为一种吉祥物来使用,代表一种吉祥长寿,但是在冯放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鹤这个形象已经被符号化处理了,不管是鹤的形象还是鹤所承载的意义,都从单一的形象符号、单一维度转化为多元的叙事符号的维度,从单一的价值传达维度转化为多元的问题的表达维度。这种多元化的建构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能够无差异,或者说无级变速似的转换,其实蛮难。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冯放作品的视觉形式的多元化呈现。我们看他的作品其实应该是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多元化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从学习舞美到电影厂画布景,到风景画的创作,以及美术指导,写剧本甚至拍电影,从设计到艺术创作,冯放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也让他建立起非常完善的审美观和生命观。因此冯放的艺术创作可以自如使用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艺术材料,多种表现方法来进行呈现。多种视觉形式、多元化的呈现效果在这个展览里面也是比较突出的特征。从身份构建的多元化到身份表达的多元化,冯放通过符号化和意向化的鸟或鹤照见了自己,也照见了我们,这也是让我看这个展览非常感动的一方面。
关于语言的问题,其实如果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总结,就会更精准,有一天我们再看冯放,可能不需要别的解释了。可能就是一片羽毛,大家一看就是冯放,有这一天,说明不仅仅是冯放的成功,也是人们的进步,冯放的一小步,就是社会的一大步。
王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
作者:王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