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从冯放的展览观展路线谈谈。展览布展非常有意思,进来是幽暗的狭长甬道,我们第一眼就看到鸟在笼子里面,冯放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在网中的伤害。我觉得他在布置作品的过程中构建作品之间的关系,有他自己的思考,而且形成了整体的一个概念。展厅里他的绘画作品更像是呈现了鹤本体的美感,绘画语言上也有一些关于鹤的表达,冯放的绘画是意象的,赋予了自己的意味在里面。在他的影片里我看到很多跨时空的思考,影片中有鸟鸣声,有和自然声音的对话。
尤其触动我的是《殇》展厅中无数的尸骨、遗骸、以及弥漫的烟雾和回荡在空间中鸟的悲鸣,呈现给人非常具有穿透力、残酷的东西。冯放用多束激光线模拟捕杀现场的弹导线,同时也传递了穿越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我觉得影像《鸟殇》是和他自身经历始终连在一起的,他还是忧虑途经家乡候鸟的生存状况,还有这几年对整个自然状况的担忧。这种担忧其实引发了全球的思考、社会性的思考。
最终走到主厅的空间里,我觉得里边的布展非常震撼,冯放走到另一种概念上,《烟》这件作品给人一种雕塑感,非常悲戚,有力量感,他把尸骨放在焚化炉里焚烧,只剩下羽毛,其实讲的是把核心的、生命最根本的东西焚烧,那剩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飘走的到底是一个精神的东西还是物质的东西,其实可以引起人们多视角的思考。
我觉得作品《照见》放在最后特别震撼,这件作品还不能简单就定位成观念艺术。我自己看这件作品觉得它像纪念碑,加之屋顶上投射的巨大影子,都把这种残酷的精神或者暴力性的东西置于了永恒的纪念碑式的空间里,纪念碑在发展中历来都是代表了一种审美,他把它置入审美的空间之中,来跟空间发生对话,做的还特别有力量。冯放借助建筑的结构体,其中有一种隐含的概念,形成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也给予了未来大家对当下里程碑一样的铭记、反思。冯放把看似残酷鸟的尸骨变得很有形式感,从现代主义的构成方式上讲,这个作品很完美,非常到位,他对于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理解,对当代观念的思考和建立,都能够看到,还是挺感动人的。
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关注很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高速的发展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也特别多,哪些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能够表达的更充分,能够触动内心的记忆,能够推动社会认知。哪种艺术到底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能够做多少,我们都会有自身的考虑。我想冯放老师处于这样一个时期进行的思考,也成功建立了自身的艺术体系。
当代艺术在发展,我们希望产生新的语言,产生新力量,要靠很多艺术家研究工艺、研究材料,共同推动才能把想表达的精神性突显,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推动者。这个展览运用了很多技术,比如3D技术、烟雾、红外线等,闭幕式还会有舞蹈行为的加入,这对艺术家的要求是很高的,也产生了很精彩的视觉效果,但对材料的运用,深入研究还可以更进一步。我刚才也说到卡普尔那个展览,北京和深圳两个展览是我做的,我觉得卡普尔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材料做到了极致,并且让你看到。我们在研究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时,是要看它的材质运用,以及如何让艺术家真正精神性的作用打动观众,我们可以从这些出发,对语言的特点进行思考,这也是我对冯放的建议。
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博导
作者:张子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