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非常态:李铭燃作品

​  李铭燃从清华美院本科毕业只有两年时间,但她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毕业后没有像许多年轻人那样选择继续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而是延续她的毕业创作的思路继续不断地做作品。我曾两次邀请她参加我策划的展览,一次是“时尚之巅:第二届当代女性艺术邀请展”,另一次是“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伊斯坦布尔交流展”,她用镜面白钢做的那些被放大许多倍的“包包”作品在任何一个展览上都十分抢眼,让人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重新刮目相看。由于材质的转换(将柔软的皮质材料转换为硬质的白钢)和体量的增大,加以一些奇异的想象和异质化的细节处理,使这些日常化的随身用品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从而引起人们观看的极大兴趣。

  当李铭燃将这样的处理手段在新一轮作品中做进一步尝试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它们不再是仅仅与女性、与时尚相关之物,而是直击生命本体、直击生存现实、直击人性的思考。这些作品显然具有更深层、更具终极意义的探求。

  我用“非常态”作为主题来概括李铭燃的作品,是因为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忠实地去“再现”某种可见之物。当艺术家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现实,就必然会远离“再现”的藩篱,她必须从常态中意识到一种“反常态”的存在,才有可能在看似“写实”的作品中不期然地改变事物本源的属性,从而发掘出更深层的意涵。

  取名《非常态》、用镜面白钢制作的硕大头骨,堪称她本次展览的一件“龙头”作品。头骨作为一个不灭的生命符号,曾被许多艺术家借用。它不仅象征生命的死亡,它还象征生命作为物质的永存。李铭燃借用这个符号除了重新唤起人们对生与死这个永恒命题的思考,更多地还是想借助这一符号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她将世界地图这个人类生存的空间符号分布在类似球体状的脑颅上,并从内部发出的光将洲界国界做出区分,以提示人与其生存的地域、国家及地理环境的种种关系,从而进入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这个世界因人而存在?还是人就是这个世界本身?人类和他置身的空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依存关系?从物质的永恒中是否也预示着一种精神的永恒?

  与《非常态》构成姊妹篇的《触不可及》,也是用镜面白钢完成。作品呈现的是一只没有皮肉的手的骨骼和一只带着皮手套的手的相交和触碰。常见的两手相交在这里变得异常,变得和皮肉没有关系,它将人引入一种深层追问:是左手与右手的相依,还是隔膜与坦诚的对峙与纠结?李铭燃将一个包装后的“手”与一个“露骨”的“手”并置,也许是想说,人的本性或许就应该是露骨地坦诚,但出于保护又得伪装和防范。

  在李铭燃的个展中,还有一些用陶瓷做的作品。其中《花看花》和《相同?不同!》是两件较大的装置,它们的原型一是菜花一是圆白菜。这些极普通的生活元素她在做名牌包时就曾用过。它们都是作为单体元素在组合形式中呈现,《相同?不同!》是在一个狭长的空间中以一种线形连接的方式垂吊呈现,每一个单体都是一个由圆白菜的外形构成的可用的小器皿,可以有多种摆放的方式;《花看花》则是用数十个小菜花在空中垂吊成一个大菜花的造型,空灵而唯美。

  李铭燃的作品在展览呈现方式上用了很多心思,一个展览的布局和设计是关乎一个展览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占领空间这是所有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会考虑的问题。李铭燃的个展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整体空间氛围的把握和对光的运用。甚至可以说,光照成为其作品的有效表达手段之一。由于她采用的材质多具有表面光洁的特点,光照的冷暖、强弱、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叙事效果。在主展厅中,由于统一采用蓝调光色,所有作品都被纳入一个视觉系统,成为整体空间构成的一个因素而非互不相干的单个作品。这种将展场作为一个空间整体来布局的思路,使作品与作品之间产生了一种“互文性”效果,也更强化了作为一个展览的视觉强度,使展览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戏剧性效果。

作者:贾方舟<b><a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