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心之所向---浅析李迎与岩彩

  与李迎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们都刚刚步入20岁年轮。她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76级的大班长,出众的美丽热情。给我这个刚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以深刻的印象。相隔27年的意外的重逢,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宴会上。李迎经历了跨领域的拼搏之后,决心回到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所以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高研班重修油画。她也问到我的经历,必然引出了岩彩之话题……真没有想到,由此开始,我们竟成为同甘苦共患难的朋友,成为中国本土绘画当代转型实践的同志。今天,李迎已经成为中国岩彩绘画领域的一员主将,创作出大大小小近120幅岩彩画作品,不但形成明确的个人面貌,也多次入选以全国美展为首的各种大型画展,获得社会好评。

  李迎的岩彩画独树一帜。她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艺术理念:“运用岩彩材质进行创作,是为了完成母语表达的心愿。”“我追求古今和中西的相互交融。力求把东方绘画的造形特征——平面形;西方绘画的色彩精华——印象派;当代语境中的材质意识;三者结合重构。”

  油画专业的知识背景,使她具备摆布黑白灰抽象图形的能力和良好的色彩修养;以及对于厚重材质的亲和力。因此,在理解岩彩材质基本审美特征之后,李迎快速的进入了创作状态。岩彩创作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要尊重岩彩的材质特性,顺其自然的形成画面,必须抛弃具象写实的油画语言方式,必须颠覆古典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诉求,甚至必须重新思考一切艺术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重大挑战,不是所有艺术家都能面对的。因为其结果很可能一败涂地:既失去现有的一切;也没有实现重建的理想;更何况身处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之中。

  李迎是勇敢的,她义无反顾的抛弃了旧我,积极爽朗的接受了新观念新材质,怀抱着理想不懈的努力。李迎也是幸运的,她的努力没有白白流失,“回归母语表达”和“追求古今中西之交融”的心愿已经初步实现:她所创建的以岩彩材质为核心的,有个人独特面貌的岩彩绘画语言方式日渐成熟。

  李迎的代表作品是以[花]为主题的系列创作——由早期小型的以单一岩彩材质创作的“花”系列,发展为后期大型的以岩彩和纤维等综合材质创作的抽象的“花”系列。今天,在李迎的作品中,“花”并非自然物象的指称,省略了自然物象的表象特征,而成为创作者的人格隐喻和精神象征。 “花”只是作为一种中介,让创作者和观赏者得以进入一个精神的空间和冥想的状态。对于李迎而言,终于摆脱了描述客观物象生动细节的语言方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在一个视觉语言的抽象空间中,直接建构有机的语言逻辑;直接表述自我的精神世界。她顺利的完成由古典的语言方式向现代的语言方式的自我转型,并且正在进一步完善语法逻辑,深化语义内涵。

  在这个转换中,岩彩材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岩彩具有其他绘画媒介没有的审美特征:粗细不同的晶体颗粒。它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触觉效果,使用岩彩这一物质去表达其它物象的美,将永远是“不伦不类”;然而,它却具备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斑烂璀璨之特质。创作者只能接受它的启示,用心与它交流,共同创造画面。渐渐地我们进人了另一种生动与丰富之中——画面抽象语言关系的生动与丰富。由认真地画好一景一物,变为认真地画好一形一色,画好一块虚一块实,画好一种感觉,一种意味。由把一个人画得有深度不概念,到把一块黑或一块白画得有深度不概念,从表达物象的质感转为表达材质的质感,在感觉与材质相互局限又相互生发的交流之中寻找种种媒介,导演出画面的生命。李迎是中国本土画家现代转型的成功案例,她所获得的不仅是几幅作品和社会好评,而是整个身心犹如青虫花蝶一般的蜕变。对于艺术家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欣喜和困惑相伴随,犹如双刃剑也时时刺痛着李迎的心。她几次动情的对我说:“自从进入岩彩领域,内心就再也无法平静,总是面对各种质疑,总是无从归属,很多人都说我的画是不伦不类……那我就是个另类!”“困惑太多时也想放弃,然而,一拿起岩彩的晶体颗粒,就会不顾一切了。因为接触其它材质时,从未产生过接触岩彩那种一见钟情的心理冲动;离开天人合一的东方理念和延展中国文脉的历史使命,回到一般性的绘画方式,也就失去源之于心的创作冲动。真不知如何是好……”

  我认为:这就是心之所向。创作者与创作媒材心质同构,相互指涉,乘物游心,无可替代。心之所向——是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艺术语言的核心价值; 是艺术家原创激情的源泉;是催生新事物的内动力;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心之所向——将超越一切理论说教,陈规戒律,模式类型。中国岩彩绘画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应运而生,对于所有岩彩画家来说都是心之所向,因此必将成为历史之必然。

  中国岩彩绘画的文化身份也始终是清晰的:

  中国文化精华,唐代流传日本,20世纪末回归本土;已经初步形成与中国传统绘画和日本现代绘画不同的创作理念。 在中国社会变革历程中具有澄怀观道的精神意义; 在中国文化变革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建设意义。我不会为中国岩彩绘画在中国现有艺术类型中暂无归属而感到不安。因为正是如此,才恰恰说明中国岩彩绘画具有明确的当代性质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者:胡明哲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