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小楼与恩师

  离开师大十六年了,时时铭记在我心中的母校,是长安山半坡上小楼闪烁的灯光,是恍若在昨天的青春欢笑,更有无数恩师含辛茹苦的心血和汗水。现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的范迪安博士,当时是我们美术系八一级的班主任,我们这个班有三十个同学,唯一的女生是住在家里的,长安山半坡上的普通的小楼,几乎是我们男生的世界!楼下宿舍,楼上教室,二十九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加上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就在这里开始我们漫长的艺术之旅。
  我和福师大的缘份,其实始于一九七七年,当时著名画家林以友先生,去建阳麻沙公社写生,林以友先生是我启蒙老师的老师,我们陪林先生去野外写生,我那时还是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林以友先生潇洒的现场作画令我们这些乡下娃如痴如醉,艺术的魅力不可抗拒,在启蒙老师王良智的指导下,我开始正规学画。不久,在王老师简陋的工作室竟有六个学生分别考取了不同的艺术院校。
  为了开拓视野,我风尘赴赴从乡下来到省城,拜见我尊敬的林以友教授,并进入师大美术系补习班补习,这时,我见到了后来在长安山半坡小楼里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们,他们是:谢意佳,杨启舆,檀东铿等。那时,我经常拿着习作到老师家中求教,也经常到七七级李晓伟、王辉等学兄那里切磋技艺,谈天说地,他们为我写生的作品,我珍爱地保存至今。
  母校以她博大胸怀接纳了我这个来自乡下的孩子!
  一九八一年我正式考入师大美术系,我无比兴奋无比活跃,入学第一年我参加全校文艺汇演就拿走了男生独唱奖,课余时间常常在音乐系琴房练声,似乎我的专业不是绘画倒是音乐,我大大咧咧但充满青春活力,学校话剧团,武术队都有我的身影,我在校合唱团有缘认识了中文系董同学,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长安山半坡上的小楼,蕴含着多少青春的欢乐与梦想!
  丰富的文化活动锻练了我的社会活动能力,滋润了我的艺术灵魂,更开掘了我潜在的创造力,我从此如鱼得水,欢快地遨游在艺术海洋里。在长安山半坡小楼四年的学习生活,我不但得到美的精神陶冶,更受到规范的专业训练,谢意佳,林以友教授就是我们油画专业的指导老师,我后来的成就,就得益于他们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
  长安山半坡上的小楼,凝聚着多少恩师的心血!
  最难忘怀是英年早逝的林以友先生,从浙江美术学院调到福师大美术系的林以友先生,其艺术成就有目共睹,其为人善良谦和,可以说,他影响着我的人生,是他在我尚未定型的少年时期,激发了我对美的感受能力,当我热血沸腾的时候,他又教我踏踏实实苦练基本功,林以友先生对艺术执着的精神,点点滴滴都洒在我的心头上,他虽然过早地走了,但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脑海里闪现!
  当我穿行在母校绿荫掩映的小道,古雅的建筑群告诉我她久远的历史,告诉我在这悠长的历史里,有无数德高望重的良师,有过无数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长河奔流,星汉灿烂,无论我在何时何地,长安山半坡上小楼的灯光和笑声,永远都是那么鲜明生动。
  我因为母校而自豪,我因为母校而骄傲!

2001金秋于厦门

作者:徐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