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专集里的作品只代表他已走过的历程,他还正在满怀信念地探索着自己的道路。艺术家的路是不可预知的历程,他曾经跨越鸿沟,扯开绊脚的藤,偶尔还立片刻,领悟、思考;即使走过一段现成的路,终于又回到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路上。
画家方世聪生于1941年,五岁丧父,家境贫寒。父亲是进步的知识分子,母亲以典型的中国妇女固有的美德和母爱教育孩子。每逢新年他必向母亲背诵一遍父亲临终的遗嘱:“用功读书,听妈妈话,好好做人”。方世聪对童年的回忆只是母子相依为命度过无数艰辛的日子。解放后,学校的培养和老师的关心激励他勤奋学习的品质,他的性格特点也随之形成,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生活中的人们怀着诚挚的情感,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学习艺术,从这个根基上面成长开花。
方世聪的油画以人物画最擅长,启蒙于上海大同中学美术组,在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求学五年,受到前辈的精心教导,有扎实的技法基础。毕业后,头十年,他巩固了所学的一切,悉心塑造对象,力求在色彩、造型、素描关系方面达到尽可能的完美。但这仅是一个有益的过渡时期。
1975年方世聪开始在上海戏剧学院任讲师,面对着教学任务,面对着比他更年轻的学生,他刻不容缓地冲向更广阔的艺术领域。他如饥似渴地探求、翻阅大量图书,名画、名著、文艺作家的传记,皆可为师。他孜孜不倦,勤写笔记,并作画不辍,艺术上尚有那么多未知的天地,他开始求索、创新。
他倾心从事肖像画,不满足于描绘外貌,意欲深透到人的感情和性格特征之中去。他终于发现民族传统的写意,比之西方的写实有更高的境界,这才是中国人的语言。画人物就要观察人,了解人,分析人。人的思想是复杂的,感情也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有纯朴如黄河纤夫者,也有损人利己之徒。同时要逐渐摆脱自己惯用的技巧,才能够提炼,敢取敢舍。他在艺术上不再重复自己,勇于否定自己。他也探入文学、戏剧、音乐的境界,只有多知才有独特的见识,才能形成独特的画风。他立足于既要画出中国的、又是这个时代的形象。
方世聪把人物画概括为应具有“个性、民族性、时代感”。近年来,他每以炽烈的感情谈画论画,激动不已,他那么急于懂得古今中外艺术,可取则取,这一切似乎占有了他的全部精神世界,此时,他的艺术出现了闪耀。他笔下的人物,已不全依赖写实的描绘。当他观察一个描绘对象时,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提炼,化为自己的创造。方世聪的作品中,可看到艺术家的严肃态度和责任感,以诚挚的心反复思考,虽落笔纵横,但把形和色构成引人深思的形象。《东方少女》并非某个人物,而是综合几个人物的形象,他一边画一边追索着自己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情感,画面上显示了中国民族的特征。这少女的形象是现代的,感情是东方的,她端庄而不矜持,凝思的眼神并无悬念,她柔而不媚,外柔内刚。面部的色彩变化微妙,轻轻点染,脱出一般惯用以明暗和强烈色彩表现形体的方法。它不是一览无余,而使人多想深思。正因为如此,她的面部在四周浓艳而写意的背景和绚丽的东方绸缎长袍之中仍然最使人注目。背景是大气磅礴的云山林海,写出生动的气韵。此画色彩单纯、精炼,大片的朱红色与勾勒得很有韵味的黑线,皆加重了中国民族风味。
《老师》也同样的立意含蓄,表现为迥然不同的另一风格。方世聪以看似平凡的外表刻划出了崇高的精神。“他”与一般所画的老师是如此不同,一个多么出人意外的侧面描绘!看“老师”,必定也引起联想,他辛勤耕耘,不苛求,忘我。只有当画家怀着深切的爱才会创作出如此动人的形象。油画的色彩和笔调皆变化得十分洒脱自如,画家熟练地掌握油画技法才能够如此随心所欲地把主题表达得完美。但是,这幅画的真正吸引人之处仍是画家的见解和情感超越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