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画同源?书画合一———评马承祥现代书法

  置现代艺术观念于古老的书法艺术土壤,以培育新奇的艺术之花,这是现代书法流派的艺术追求。马承祥先生作为书法与绘画两栖艺术家;面对苦恼与快慰、冷静或茫然,或异军突起,或纵横开掘的众多艺术家和千姿百态、此起彼伏的艺坛局面,他静观思索并沉稳有力地从书法与绘画的边缘地带果敢地奋进着。
  《笔墨当随时代》是马承祥先生本着格言自身的意蕴精神而书写的。他认为长期沉滞书坛的审美惰性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人们习惯于将“字”与“书”,“技术”与“艺术”,“实用”与“欣赏”混同起来。而在这时代艺术的大交响中,书坛和声仍不停地重复着旧有的旋律。伴随时代发展而创新的不仅是画家、音乐家、舞蹈家的追求,而且亦应该是当代书法家的追求。
  在《笔墨当随时代》这幅现代书法作品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与传统书法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布局上打破了均齐排列的传统模式。一个大大的“笔”字突兀醒目,震撼心扉,后几字或倚或斜,或大小不一,疏密得体,具有绘画性构成的意味;墨色使用也打破浓郁黧黑的传统习惯,充分运用“墨分五色”的中国画表现特点,拉开色阶层次,墨色深浅成复杂对比,立足于通幅考虑而不拘泥行与字的变化。作品的绘画性还体现在空间的处理上,传统的计黑当白、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自不必论,这里指的是平面空间,而马先生笔下却表现着立体的三维空间:即上下穿插、左右遮掩,前后重迭在配以墨色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打破了原来传统书法空间的法则,而且又能在新的层面上更好地体现了这一法则。
  马承祥先生的绘画正像他的书法得益他的绘画一样,从书法中获取创新途径。《野岭》这幅现代中国画便是书法审美情趣极强的作品。数不清的历代画家曾从各种角度对羊进行艺术捕捉,试图树立羊的形象,马先生跨入这“数不清的行列中”却找到了自己唯一的角度,这便是书法审美的角度,他选择了从其它角度最不易发现的正面,长而弯的双角、饱满的胸颈及挺立的前腿构成了羊的基本造型。眼、耳、口的点划是漫不经心却在符合整体笔调前提下点划出了公羊的性格。羊的正面形象正是古籀文的象形依据,这里的造型立足于文字结构加以绘画表现,带有书法结构的深层韵昧。刻划羊躯体的几根线条既传达了造型需要:又传达了笔划本身的美感。
  《雄狮》,如不施加局部细微描写,整幅画可以说是墨象符号的构成,这里画家充分表现着书法艺术某种抽象的审美情趣。厚而拙的粗线条,象征着雄狮鬃毛的质感和暴烈的兽王性格,柔而淡的线条寓示着雄狮强壮肌体的起伏和狮的健美形象:线条的起承转合又有自身的形式美。画家的立意不在于表现对象的直观,而是将创作冲动赋予笔墨的运动,而将这种运动寄于某一意象。笔墨运动的本身价值体现着书法艺术的精髓。中国古代非常明确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性,马先生的绘画作品所体现出的书法性,又超出了一般认识上的笔力、章法层次,而是全面相融,整体互构,书画合一。
  人们面对马先生的作品也许会问:“传统何在?”是的,任何一种创新都应立足于传统,但真正的立足点应是传统的精神而不是重复与形式。马承祥先生的创作绝非盲目,他对书画发展史有深层的理解,有理论上的清醒认识。书法起源于远古,是以“观物取意”而创造的图画性的表意符号形式,也即“书画同源”,这种图画性至秦篆被遏制。文字变革同时,从艺术欣赏角度不是发展了,而是收缩了。至唐各种书体及技艺处理上臻于成熟而规范。此后书法逐渐陷于徘徊于模式之中,尤其宋以后的书家他们沉醉于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古人的规范之中。而马承祥先生本著书画同源的相通基点,克服了书画分离的传统表现模式,而追求着自己多年来所憧憬的“以书为画,以画为书,书画合一”的艺术理想和亦书亦画的艺术境界。


  原载:1986年第6期《艺术世界》
  文/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鲁豫
 

作者:王鲁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