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四笔淡墨,“画”出了一个十字路口;两个沉沉的脚印,分布在路口的上端,这幅题为“步行”的书法作品,一九八五年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书法首展”中,以别开生面的艺术特征,引起众多观赏者的瞩目。日前,记者采访了“步行”这幅现代书法作品的作者:马承祥教授。
马承祥先生,现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去年八月,应全日本书道美术院总裁:板岛太久磨先生之邀赴日本参加在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书画学会代表作家展》,反映热列颇受佳评。据悉:这个展览是旨在了解中国“最前卫”的书法艺术的。
何谓当代最前卫的书法艺术?马先生言简意赅:就是与时代同步并走在时代前沿的书法艺术作品。换句话说,即石涛所云:“笔墨当随时代”。早在一九七五年,马先生就开始思考中国传统书法的“老化与沿革”问题,从此,也就迈入了中国现代书法的探索之路。他不愿囿于前人的模式与规范,不再着重于一笔一划的再现,而是将多种书体的“结体、用笔与章法”进行分解与重组,从而达到“冶多种书体于一炉”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当代人们审美的“多维”需要。
在一幅现代书法作品中,他时篆时隶、时草时楷、时大时小、时疏时密、或浓或淡、或正或斜、或粗或细、或疾或徐、运笔自然酣畅、因势利导、随心所欲。纵观全局,作者是从总体的把握上赋予新的笔墨空间,使书法、绘画、诗意融为一体,既有强烈的时代节奏,又注入了现代人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情趣。他所书写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书法实践的得意之作。起句“枯藤”二字,笔涩墨酣,以“枯”字尤为突出,凄凉之境一目了然。结尾“天涯”二字,则用淡墨飘然挥洒,旷远悲楚之情跃然纸上。一位研究东方美术史的加拿大华裔学者观赏此幅作品后,赞不绝口。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马先生另辟蹊径,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与艺术风貌。
中国现代书法,既体现了东方文化底蕴,又具有浓郁的中国乡土意味,是中国现代艺术中最为人们瞩目的一种“边缘艺术形式”。
马承祥教授,毕业于六十年代初期的北京高等艺术学府,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全面的艺术修养。他的现代书法作品,通过展览,出版及新闻媒体的宣传,反响强烈,并获得艺术界的一致好评。他的现代书法的论着,亦频频发表于《中国书法》、《文艺研究》、《中国美术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上。可以说他是一位集油画、中国画、现代书法于一身的“多栖型”艺术家。
探索从无坦途。对此,马先生十分清楚。他在《步行》这幅作品中,曾落款自勉:“起步难,道路亦难,任山高险阻路漫漫,信念不移,恒心如盘,世上难事皆可攀。”是的,有这如盘的恒心,马承祥教授在书画艺术之道的跋涉,苦中自有乐趣在。他的耕耘也是一定会有收获的!
原载:《华声报》1988.1.15
文/本报资深记者:王永志
作者:王永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